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曾庆豹谈“哲学家的保罗”

发布时间:2015-03-04浏览次数:6

  

114日上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曾庆豹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哲学家的保罗”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来自中文系的朱国华教授、刘文瑾老师、哲学系的王寅丽老师以及众多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并参与讨论。

曾教授从当代欧洲哲学界所掀起的“保罗复兴”现象入手,给大家勾勒出了西欧哲学界阅读保罗的两种路径:其一是从从陶伯斯到阿甘本的犹太弥赛亚思想径路,其二则是从巴丢到齐泽克的激进列宁主义径路。尽管两种径路泾渭分明,然而二者共同促进了保罗思想研究的长足发展。

曾教授着重分析了陶伯斯以及阿甘本对于保罗的诠释。曾教授指出,作为犹太拉比的思想家陶伯斯勾勒了对犹太教更为准确的理解,他让《罗马人书》回到具体的历史处境,强调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陶伯斯的解读透露出政治神学的意味,而政治神学则是保罗思想的本质。陶伯斯之后,阿甘本的《剩余的时间》接踵而至。曾教授认为《剩余的时间》一方面回应了陶伯斯,另一方面反驳了巴丢对于保罗思想的左派激情解释。曾教授详细阐发了阿甘本对于弥赛亚概念的解读。阿甘本认为保罗在“不可像”(As if)的种种状态下给了弥赛亚以新的定义:“用”而非“占有”。阿甘本诠释的“不可像”,具有一种去活动化的意味——律法在那里,但不再起作用。弥赛亚撤销律法,关键在于时间。时间减少带来的概念即是“剩余”。曾教授认为阿甘本的剩余概念是政治性的,但阿甘本不是唯一一位将政治反抗资源置于保罗思想之中的人,巴丢、齐泽克都利用了保罗思想中的激进元素来关注当代政治现实问题。曾教授还特别指出阿甘本对于本雅明思想的汲取,认为阿甘本将《罗马人书》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所做的工作相联系,而连接二者的正是本雅明的历史唯物论概念。

最后,中文系的刘文瑾老师以及哲学系的王寅丽老师就阿甘本的思想与曾教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中文系罗岗教授作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对于当下理论界来说,重要的不是去追问阿甘本的政治立场以及其是否提供了某种替代性方案,而是阿甘本的思想给我们挖掘出了什么新的理论资源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