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良谈“印度对中国佛教石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02-12浏览次数:78

  

1226日上午,应我校邀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赵声良在逸夫楼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印度对中国佛教石窟的影响”的讲座。

赵声良教授指出,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要认识和研究佛教石窟艺术,就必须了解其源头。从中国现存的石窟来看,很多方面可以了解到印度的特征:(1)石窟建筑的构成形式,如禅窟,源于印度的毗诃罗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窟前的列柱形式,也是印度石窟中较常见的。(2)佛像雕刻中的印度因素。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地区和印度中部的马图拉地区都产生了地域特征明显的佛像雕刻艺术,这两类不同风格对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地的佛像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印度壁画的画法,也就是古代画史所说的“天竺遗法”和“凹凸法”,曾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石窟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以及炳灵寺石窟早期壁画中均可看到源自印度的凹凸法。学术界称为“西域式晕染法”,但在佛教进一步传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印度的画法在逐步改变。最终改造成中国式的画法。(4)双飞天,在印度石窟中十分流行双飞天的形式,通常为一男一女成组的形式,在中国早期的石窟中,同样也大量出现了双飞天的形式,但在中国的石窟中,男女性别的差异消失,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印度艺术的改变。(5)女性菩萨形象,在印度已产生了女性的菩萨形象,而且性别特征十分明显,通常是丰乳细腰大臀的形象,中国到了唐代以后,菩萨的女性化渐渐明显,但始终没有出现像印度那样外露的女性特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此后,赵声良教授回答了同学们的现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