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本土基督教与中国民间信仰关系研究”沙龙在闵行校区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项目负责人中文系褚潇白副教授就此课题进行了题为“论拜上帝教的神功崇拜特点”的中期论证。中文系归青教授,彭国忠教授、赵厚均教授及多位研究生与会。
课题负责人从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文学叙事和仪式所表达的耶稣基督形象来探讨其与民间信仰中神功崇拜的关系。
有关太平天国宗教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有一部分人对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关系的评论持肯定态度,甚至认为两者可以等同视之。还有一种观点,包括清政府和西方传教士在内都怀疑甚而否定在拜上帝教与基督教之间可以划上等号。清政府判其为邪教,西方传教士或有视其为基督教者,更多则称之为“虚假的基督教”。不过,无论如何评定,我们首先都无法否认拜上帝教与西方基督教的渊源:如果说洪秀全对于基督教的误读源自梁阿发的传教册子《劝世良言》,那么其创立拜上帝教的最初启发亦是来自这本由中国本土基督徒自己创作的传教书,拜上帝教的创始人们也都坚信自己是纯正的基督教徒,但更值得注意的,也是本次沙龙论述的重点,即在与基督教大传统的比较视域中,拜上帝教所呈现出的中国本土民间信仰之神功崇拜的特点。
课题负责人认为:拜上帝教借重民间信仰,是要体现洪秀全及其家族在世俗性权力结构中的中心地位,通过洪氏家族及其他诸王实现世俗的拯救,它的“差遣”就特别表现为一种世俗的权柄,而洪秀全的追随者也同样特别需要此权柄。可见,神功崇拜支配了拜上帝教对洪秀全及家族所有行为的符号运用,所显示的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意识。基于这种神功崇拜,拜上帝教就使得基督教原先对于上帝国度的关注移位为对于世俗国度的关注。拜上帝教的神功崇拜特点还体现在其救赎观念的复数性上。它结合了基督教的代赎与中国民间信仰中神功崇拜的循环性,对“救赎”的表述大异于基督教。由于拜上帝教有关“差遣”的理解是以神功崇拜为主旨,其背后蕴含的就是普通民众所寄托的大同理想,是现世生存的盼望。由此基督教大传统之耶稣基督也就被转化为解困之神。
与会人员就拜上帝教的文学表达特点以及它与中国民间戏曲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所谓的“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特色”进行了饶有启发性的质疑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