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秀实谈“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以田中与大平时代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5-02-11浏览次数:37

  

1230日下午,日本国学院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教授樋口秀实,应邀作了题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以田中与大平时代为中心”(Japans China Policy in the 1970s)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历史学系教授徐显芬主持。

本讲座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设问:日本首相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决策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分析对外政策决策过程,来透视整个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结构。

首先,简单梳理了一下中国的对外政策决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日本的整个统治结构,指出日本采取的是三权分立制中的议院内阁制,与总统制下民意会在总统与议会间形成两极分化的情况相比较,议院内阁制下作为行政长官的首相更容易发挥领导作用。但是,议院内阁制的特征是首相或外长都是议员,最为关心的是选举,因此舆论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大,而且因为政治家忙于选举,没有制订政策方案的时间,由此官僚尤其是外务省官员制定政策方案的能力就强。在与中国的对外政策决策过程作比较的基础上,樋口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为日本对外政策决策过程的特点:一是首相很少直接拟定外交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难以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二是外交决策过程中外务省等省厅(部委)的作用大,由各省厅拟定并推行政策,但容易形成“条条行政”;三是因此日本政策的连续性强,但另一方面,政策转变很难;四是舆论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大。

接着详细分析了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决策过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长大平正芳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日本战后重要的转折期,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都有要求转变政策的呼声,出现了政治家容易发挥领导权的政治环境和氛围。田中和大平都把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定位为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分析了官僚在日中间实际谈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樋口教授总结说,是政治家、官僚与舆论三者结为一体,才使日本实现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成为可能。

最后还分析了1980年代以后的日本政治外交整体情况,指出制度上逐渐形成了首相容易发挥领导作用的政治环境。这些制度包括内阁官房作用的强化,政治资金归正法的强化,以及从中选举区制转变为小选举区制的选举制度的变化等。

演讲结束后,讲座参加者踊跃发言,就自民党外交部会的组织性质、内阁议院制与总统制的区别与联系、小选举区与比例选举的具体情况等提出了问题,樋口秀实教授一一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