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0日下午,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探索宋明儒学研究的新范式”。本次讲座由哲学系方旭东教授担任主持,主讲人为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何俊。
主讲人在报告一开始介绍了本次讲座的背景。宋明儒学一直是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的核心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国际相关学界的研究重点。但纵观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元代《宋史道学传》、明末清初《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以降,直至当下,不难看到,以人物为对象、以学派为归趣,构成了宋明儒学研究最基本的研究范式。这一源自佛教灯录体的研究范式,旨在借助学派的建构以判明思想的异同,最显著者即所谓理学与心学。近年来希望脱其窠臼的经学思想史研究,由于没有突破以人物为对象的基本架构,最终仍流于这种固化形态。
接着主讲人指出不容忽视的是:宋明儒学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即儒学的复兴与重建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而生成的。其中,就知识形态的宋明儒学的实际展开而言,无论是谁,也无论是哪一派,所有的思想传承与创新,无不围绕着“六经”这一儒家传统经典系统的诠释,以及“四书”这一新经典系统的建立与阐明而完成。主讲人进而指出:这意味着,既有的研究范式,对于宋明儒学的认识存在着聚焦于流而忽略于源,进而流与源相分的偏颇,不仅使认识出现了某种盲区,而且更使基于经典系统的儒学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也影响到了作为精神资源的儒学如何在当代实现传承与创新。因此,要充分认识与阐明宋明儒学,似应以“六经”为源,细审宋明诸儒对这一源头的抉发与阐明,并延及宋明儒学新确立起来的新经典“四书”所展开的论证与诠释。不能说这是理解宋明儒学的唯一正确办法,但完全可以说,这是理解宋明儒学的富有意义的新范式探索,尤其是在现有的研究范式高度固化的情况下。在讲座的最后,主讲人指出: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希望沿着前辈已奠定的基础,即顾炎武与马一浮已经铺垫的基础,通过回归中国哲学以经典为核心的立场来打开宋明儒学研究的新面相,从而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宋明儒学,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创新提供可实践的精神资源。主讲人还指出:以“群经统类”为基础来展开宋明儒学的研究,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益处:首先,能使研究范式获得探索性突破。其次,能使研究对象获得基本性拓展。再次,能使研究文献获得基础性夯实。最后,能使研究目标获得创新性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