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0日下午,德国科隆大学的汉学家、著名翻译家吕福克先生应邀作客我校,并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红心——中国文化中颜色的概念及其在诗中的功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范劲教授主持。
吕福克教授在这次讲座中,集中讨论了《西洲曲》和李白的《子夜歌》,由此涉入对中国古代颜色概念的讨论,如诗画的关系、颜色的意义和不同时代语境的关联等。中国古代,“色”代表各种颜色,也表示美颜、女性美色和性承诺。在《论语》中,“声色”代表阻碍好的统治的感官愉悦。孔子哀叹,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直至今日,“好色”在中文中都是一个贬义词。中国古代的颜色概念是所谓“五色”,关联于“五行”、“五方”、“五官”、“五音”、“五味”等,围绕它产生了大量宇宙学和哲学思考。吕福克教授从西方翻译家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文化中颜色的概念及其在诗中的功能。他举出大量实例,如《西洲曲》的“单衫杏子红”中“杏子红”的种种译法,又如“红心”在中国古诗中表示忠诚,而在20世纪的语境中则和革命热情相关联。在接下来的提问时间,同学们就讲座内容和吕福克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学提出对于古诗中“淫”的不同的理解;有些同学认为中国古诗中的颜色纷繁,如何翻译为外文并保留其文化意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古诗的机会,吕福克教授幽默的讲演风格也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