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代试策与策文研究”中期沙龙在闵行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古籍所副研究员方笑一主持。
本次沙龙主要讨论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试策题。项目负责人作了如下介绍。试策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最为悠久。早在科举制度尚未产生的汉代,帝王就常通过策问咨询士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或询问儒家经书的相关问题。士人也通过对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帝王提供决策咨询。同时,策问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根据士人回答问题的情况,就能够判断他们的政治识见和办事才能,选用其担任合适的官职。隋代科举制度初创,试策成为秀才、明经、进士三科都要考察的项目。唐代科举无论是常科还是制科,诸科目中几乎无不试策,这一考试形式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到了宋代,尽管科举制度屡经改革,但试策作为传统项目,基本上一直保留,地位不可动摇,影响力巨大。
由试策制度催生的文本主要有两类,一是策问,二是策文。策问是试策时提出的问题,策文则是考生应对这些问题而写的文章。当然,也有一部分策文是出于作者自撰,并不针对别人的问题。以往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对汉、唐、宋三个朝代策文的研究比较充分,宋代策文中的一些名作,还常常被当作论说文的典范。对于策问,史学界关注较多,但通常聚焦于其史料价值。至于其文本形态,汉、唐的情形尚有过一些探讨,对宋代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据统计,现存的宋代策问和策文的总数,约有1800多篇,远远超过前代。其中有些是策问与策文俱存,大多则是仅有策问而无策文,策问的总数量应该在1000道以上。这些策问情况十分复杂,有些可以确定为发解试、省试、殿试策问,制科策问,馆职考试策问,也有各级学校出给学子的策问,更有士人拟作的策问等等,还有不少仅以“策问”或“试策”为题,不知是在何种场合所试的策问。
宋代策问并非简单等同于一个或几个问题,它拥有一定的文本形态。在问题之外,提问者还会有针对性的叙述一些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与问题本身通过写作者的构思,用一定的结构绾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个策问的文本。项目负责人接着通过对宋代科举发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的策问的分析,详细说明了其形态变化的规律,以及与古文运动等外部因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