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26场:刘志基谈“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与数字化环境下的古文字偏旁分析法”

发布时间:2015-01-27浏览次数:5

  

1224日下午,2014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系列之“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与数字化环境下的古文字偏旁分析法”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报告由我校终身教授刘志基先生主讲,上海师范大学的徐时仪先生作评论。

讲座以古文字的文字传播处理系统历来存在短板为出发点,提出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的初创有其不能替代的意义。刘教授认为:古文字偏旁分析法运用的公共数字平台支持缺位的现状必须尽快结束。他指出,系统的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已经具备了创建所需的各种前提条件,与即将问世的纸质成果《包山楚简偏旁类纂》相配套的“《包山楚简偏旁类纂》网络阅读窗口”正是一个特定材料范围的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

接着,刘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的建设方略,指出需注重以下六个环节的处理:一是“偏旁”的宽容认定,强调了穷尽观察和系统分析两个方面;二是按构形差异对偏旁进行分类标注,以“恶”字为例,指出只有对偏旁的归属、字的释读、文字的断代、地域乃至写手的认定具有认识判断价值的差异才值得加以标注;三是对易导致构形差异的偏旁属性进行标注,如“囗”与“匚”的纠葛乃是写手运笔超越了简的右边导致,刘教授即兴用毛笔在黑板上演示,促进了同学们的理解,此外,载体、书写工具或手段、结构层次都可能引起偏旁形态的变化;四是按造字意图语境中的用法对偏旁进行分类标注;五是偏旁组合关系特点的标注,刘教授以“又”与竖笔偏旁结合的规律性变化为例进行说明;六是偏旁出处的多层次保真,一方面,字的出处要求是特定文献语境中的特定字形,另一方面,偏旁出处的要求则是偏旁所出字所在的文献语句,此外还应当注意形式上的“避复求异”。

古文字偏旁数字平台的问世指日可待,刘教授就数字环境下的偏旁分析方略与同学们进一步探讨。他提出,古文字偏旁数字化平台“创建”之后即当进入“维护”及与时俱进的永恒“完善”阶段,使古文字偏旁数字化平台成为验证个人研究实践中所使用偏旁材料是否准确与全面的标准之一。基于对偏旁材料的系统把握,形成偏旁分析的新思维。

徐时仪先生做了精彩点评,指出古文字偏旁数字化平台对于识别尚未辨识的甲骨文、归并已有的俗字以及研究汉语词汇都有重大意义。最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