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中俄联合研究院•中俄青年学术精英讲习班”

发布时间:2014-12-26浏览次数:6

  

1211日,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的专家学者汇聚我校,在理科大楼A404共同举办了“中俄联合研究院•中俄青年学术精英讲习班”。本次讲习班开幕式由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张昕老师主持,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贝文力教授、来自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的Marina Kukartseva教授以及汉堡大学和平和安全政策研究所的SebastainSchiek博士出席了开幕式。讲习班的学员包括来自中国7所不同高校和研究所的9位学员和来自俄罗斯的3位学员。

贝文力教授发表演讲,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学员的到来。他在发言中指出举办讲习班的构想产生于和俄国同行们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于近期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回应。中俄联合研究院和讲习班的设立一方面为了加强中俄学术合作,搭建两国共同的学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是旨在建立两国间青年学术精英的研究网络。本次讲习班的筹备也受到了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多方支持。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已经与包括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在内的重要高校和智库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中俄联合研究院和青年讲习班来进一步推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来自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孙超博士向主持人和主办方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Marina Kukartseva教授在开幕式结束后,发表了题为欧亚一体化中的历史回忆因素的主题演讲。她提出在欧亚地区体系或者次地区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如何在欧亚地区创造一种氛围来保存国家的历史和政治识别非常重要。她从欧亚地区社会文化识别、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释。

首先,Marina Kukartseva教授从结构层面、制度法律层面、日常生活层面、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五个社会文化识别层面讲起,进而对社会文化识别作出相应定义。对社会文化识别的理解对于进行社会动员十分重要。社会文化识别可以从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

她认为历史记忆构成了政治历史重要机制,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由此,她引入集体记忆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多维现象,是对过去记忆的保存和重现,也是对被操纵者所掌控宣传的过去记忆的代表。历史文化常常与国家概念上的历史识别相符合,由此历史文化的使用常常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民族优越感的三个基本逻辑层次:不对称、源头导向目的论、空间单一中心。

但是,民族优越感的逻辑在逐渐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对必胜信念出现、传统的观点“施害者/受害者”的观念被更为复杂的观点所取代、未来主义导向的方式来重建过去、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空间单一中心被多中心主义所替代。如果民族优越感仅仅建立在过去的记忆中,那么这个体系是弱势的,无法真正联合相应国家区域,也无法使这些国家地区形成联动。在讲座结束的问答环节中,各位学员与Marina Kukartseva教授就个人记忆以及经历与官方文件相比对于集体记忆的作用,社会文化识别在欧亚地区的作用,乌克兰的民族认同问题,社会文化识别和国家运动之间关系,欧亚一体化与社会文化识别因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