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科项目“上海市集体劳动争议预警模型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13浏览次数:50

929日,上海市社科项目“上海市集体劳动争议预警模型研究”沙龙在上海市闵行区劳动局二楼会议室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邱婕主持,闵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处长于璐、闵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队长周桂勇、闵行区劳动争议仲裁院副院长严春华、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第一庭庭韩琰参加了此次沙龙。

邱婕首先对本课题做了简要的介绍:本课题通过对当前本市集体劳动争议的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结合统计学研究方法,并对我市目前集体劳资争议数量最多的闵行区加以长期实地考察。采用量化分析集体劳动争议的触发因素,并加以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本市集体劳动争议预警模型。推动本市建立集体劳动争议预防为主,及时调处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本地区劳动关系和谐度。完善地区性劳动争议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区域性劳动关系协调能力,及地区竞争力。为进一步完善地方劳动政策、劳动立法提供有力支持。

与会者就课题的相关问题做了讨论。韩琰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自2008年以来我国劳动争议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国总工会指出“劳动关系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主体”,其涉及群体的数量、上升速度之快、特殊性等都是其他社会矛盾不能比拟的。上海市近年来也持续出现劳动争议两位数增长。周桂勇认为我国目前处理集体劳资争议的制度缺失,导致发生争议后劳动者无正常处理渠道而采取各种非正常手段,如堵路、游行、跳楼等。部分集体争议被迫转入个别争议处理体制内,则可能进一步造成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引发集体行动的升级。严春华指出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劳工政策。通过建立集体劳动争议预警机制,使地区政府对集体劳动争议实施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实现主动型管理,从而改变目前地区政府的“救火队”模式。于璐认为课题的研究方向,与闵行区目前的工作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闵行区已经初步建立起集体争议预防小组,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缺乏长效机制。这类应急处置小组往往由多个部门联合组建,当发生集体争议事件后快速到场处理,虽然及时有效。但应急处置小组不具有长效机制,重处置轻预防,组员们自我调侃为“救火队”;其次,应急处置小组构成不完善。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政府相关部门基本能做到及时到场,但一些相关组织如工会等不能有效配合。同时,由于现行法律制度的原因,在处置过程中企业组织常常找不到。这一方面影响了处置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劳资矛盾转变为劳政矛盾;此外,应急处置小组的专业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