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事件链框架固化为汉语动词动相结构的规律的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11浏览次数:39

1127日,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事件链框架固化为汉语动词动相结构的规律的研究”的中期沙龙在闵行校区中文系特藏室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左思民教授主持,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和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左老师报告了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论活动和状态》。在报告中左思民首先说明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区分活动和状态的重要性及其困难。语言学界和语言哲学界广泛地认为状态和活动是基本的研究范畴,比如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和汉斯—尤格•施密特认为行为、事件、特性、状态和处所是认知的基本层次范畴,也是人的基本经验。另外,在左思民进行动词动相结构的分析过程中,也经常碰到活动和状态难以区分的情况。例如汉语的以下动词(释义和例句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难以确定表示活动还是表示状态:

1)熬áo 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夜|~苦日子。

2)摆1(擺)bǎi 显示;炫耀:~阔|~威风。

又如英语的以下动词(释义和例句引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难以确定表示活动还是表示状态:

appreciate  (not usually used in the progressive tenses通常不用于进行时) to recognize the good qualities of sb/sth欣赏;赏识;重视:You cant really appreciate foreig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看翻译作品不能真正欣赏到外国文学原著的美妙之处。

左思民认为,造成活动和状态难辨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至今没法确定两者的语义特点。陈平和考姆瑞(Comrie)都同意是否需要外力的维持是划分活动和状态的一条标准,然而这条标准在某些时候难以发挥作用。至于用是否有异质性为标准来区别活动和状态也会碰到困难,考姆瑞就举过如下例子并以此来说明分辨活动和状态的困难性:

3The oscilloscope is emitting a pure tone at 300 cycles per second.(示波器上正放射着每秒振动300周的纯音波形。)

此外,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还常常出现下面这类表述,与其将它们归为表示活动,不如归为表示状态:

4)你去休假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写这部小说。

左思民认为,对“写”这类可延续过程的观察,尤其是在延续中允许暂停的过程的观察,若着眼于突出其中变化、运动的环节,就可判定其为活动;若忽视其中变化、运动的环节,而着眼于概括它相对于其他过程的区别,就可判定其为状态。

经过以上论述,左思民提出了区别活动和状态的如下方案:一、摒弃活动需要外力维持这一条标准。一、在确定状态时以人的有局限的认知特点而非科学观察为辨别标准,并且允许状态中存在动态环节。

最后,左思民引述了万德勒(Vendler)对状态特性的一些看法,认为万德勒实际上主张状态是概括现象的更为基本的范畴。左思民倾向于接受把状态看作最基本范畴这一观点,但认为还需进一步探究和审核。

在左思民报告后,与会的韩蕾副教授、博士生徐海东等提出了一些建议或看法,左思民分别作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