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科项目“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与运行方式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1-29浏览次数:44

20131113日,由商学院郭晓合教授承担的2013年度上海社科基金项目“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与运行方式研究”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法商南楼135会议室举行。郭晓合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部分商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此次开题沙龙。

项目负责人郭晓合教授就选题的背景、意义、项目的论证思路及结构向与会人员做了汇报。郭老师首先指出,我国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开放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世界人民谋求福利。郭老师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应有别于一般教科书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而是自由贸易实验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验基地。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应该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在把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国家各种开放政策试行挂钩,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现实依据的前提下,结合考虑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在为全国创新提供经验的前提下,带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转型。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难点是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如何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有效地结合,相互促进。

郭老师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应该是国家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效结合的产物。首先,把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国家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实验基地开展建设。其次,把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国家开展中美BIT谈判的实验基地建设。最后,把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使用“共同开发”手段解决南海问题的实验基地。总而言之,通过开展以上三项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的建设,可以实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关于按照“二线管住,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思路运行的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运作方式,郭老师认为应该把握以下两点:第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运作要有按有别于保税港区的方向合理构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区要求外汇政策率先开放,税收政策要有国际竞争力。第二,上海自由贸易区应采取不同执行主体的运作方式。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的3个保税(港)区,即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及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分工合作,分别执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功能。

郭晓合老师的主题发言获得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回应,大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纷纷表示收获良多。课题组认真听取了与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将进一步调整好研究思路,做好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