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社科项目“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宪政思潮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1-22浏览次数:59

20131111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宪政思潮研究”第四次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411举行。项目负责人法律系讲师任海涛主持了此次沙龙。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由于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科研基础,获得立项。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继续深入研究,从课题立项截止2013年底,课题组已经发表CSSCI论文五篇,出版专著一本,课题预计研究任务全部完成,故此次沙龙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展望,希望以此课题为基础申请更高层次的项目支持,继续扩展该项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发生了许多典型的宪政事件,研究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前后,思想界的宪政思潮问题对于21世纪的宪政事业具有重要的史鉴意义。这些重大事件包括清末“立宪”新政、辛亥革命及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袁世凯称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曹锟政府公布“贿选”宪法、国民党政府出台1936年之“五五宪草”、1939-1940年的“宪政运动” 及“期成宪草”产生、1947年民国宪法公布。每个重大事件发生前后,都有大量文章进行讨论,这些讨论涉及到国家政权形式、国家结构、政党、议会、民主、民生、基本人权、分权及权力限制等众多重大议题。课题组成员,以时间段和重要时间为标准进行划分,对各自负责历史时期重要宪政思潮进行梳理研究,最后汇总统一,基本完成了课题预期研究目标,并且将这些研究成果以论文和专著形式发表完成。

与会者一致认为,本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今天进行的政治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今天进行的“政治改革”必须坚持我们党历来遵循的“古今中外、取精去糟”的原则,凡是有用的思想和制度,不管是古今中外的,都有参考价值。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体制没有定向,加之中西文化剧烈冲突,这个时期产生的“宪政思潮”一方面具有“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另一方面应该也有许多思想火花是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而产生的,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中西差异”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对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宪政思潮”研究,其中若干问题可能会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改革具有精神价值(不是具体制度)上的启示意义。这种启示可能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研究对于今天的政治改革、法治实践具有经验、教训两方面的启示意义。

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科研心得,并且与参加会议的研究生就如何做好相关科研做了交流。通过本次沙龙,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凝练共识、聚焦研究方向,希望在本课题结项后,继续进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