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核部署”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社科沙龙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陈波博士主持,历史系梁志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谷继坤、刘晓晨、赵文杰出席。
陈波博士首先介绍了课题申报时的思路与近期的资料调研状况。冷战时期,美国军方为贯彻其核战略、实施其核政策,在远东地区针对中国的核部署是以“韩国—日本(冲绳)—关岛—台湾—菲律宾”环形防御线展开的。在研究目标上,课题将依旧按照设计思路,以上述六个“点”来带动整个“面”的研究。根据近期的资料调研状况,特别是考虑到现有解密档案中大部分实质性内容被遮蔽的现实,负责人认为课题仍将坚持以部署决策过程为主,以部署制式、数量的发展变化为辅。除了资料方面的难度,还需要考虑“关岛”作为美国托管的海外领地如何与其他几个地区并列。负责人向参会者出示了部分档案的打印件。
梁志副教授首先肯定了课题的意义:资料难反而能够显现出课题的研究价值。然后他就拓宽材料来源谈了几点看法,除了已查的这些数据库,还可以从DNSA核武器卷、美国相关部门公开材料中继续挖掘。另外,国会记录当中或许也有相关的资料,因为在国会召集行政部门听证的过程中会有信息透露出来。在整个课题的布局上,他还建议增加美国在远东地区战略层面政策变化的内容,包括双边的政策内容。博士生刘晓晨则在日文档案获得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沙龙进一步确认了课题按照申报思路开展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并对资料来源、结构布局以及成果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拓展了负责人的研究思路,为课题后续的开展扫除了一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