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网络语言的创新因素及其对日常语言的影响”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数:139

910日下午,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网络语言的创新因素及其对日常语言的影响》开题沙龙在闵行文史哲楼4255室举行。项目负责人中文系徐默凡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中文系左思民教授、李明洁副教授、韩蕾副教授、黄敏副教授、孙锐欣博士、黄玉雄老师以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研讨。

项目负责人徐默凡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指出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变体形式,其实质是网络语体。而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交际的频繁,网络语体正在发生从社群变体到功能变体的转换,并有成为除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媒介语体的可能性。具体对于网络语体的研究,须借鉴当前语体研究的成果,不能只考虑语言的形式特征,而是需要从语言内外的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可以从交际功能、行为方式和语言特征三个层面依次展开。在分析语言特征时,还要区分基础的功能性语言特征、典型的功能性语言特征和社群性语言特征。

与会者对项目的基本设想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左思民教授不同意把网络语体看作和口语体、书面语体并列的一种语体,并且指出划分语体的标准要清晰,建议要扣住网络语言本身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无关的因素剔除。黄敏副教授建议从材料入手,从下往上做,先搞清楚基本现象,再作理论总结,不要急着仅从传播媒体角度出发就界定一种新语体。孙锐欣博士指出需要寻找网络语言的可量化的特征,以此作为鉴定网络语言的客观指标,否则无法厘清网络语言的范围,并且提醒由于说话人的社会身份和网络身份的错位带来的语言特征也要挖掘出来。韩蕾副教授指出项目没有展开讨论网络语言对日常语言的影响,并且认为网络语言还是一种社群变体,要想否定人们对网络语言的一些基本认识,需要有充分的证据。黄玉雄老师建议要把研究对象分为几个子系统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在符号系统或文本系统中研究就够了,有些则必须延伸到技术媒介层面,先把一个子系统的问题搞清楚再慢慢渗透到其他子系统中,这样循序渐进可以把研究做扎实。与会学生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项目负责人徐默凡副教授表示将根据大家的意见重新整理思路,争取将这个项目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