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科举视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举行开题沙龙

发布时间:2013-09-05浏览次数:140

 

201374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举视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开题沙龙,在学校中北校区王元化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项目负责人中文系彭国忠教授主持。参加此次沙龙的,有中文系归青教授、赵厚均副教授,古籍所罗争鸣副教授、方笑一副教授,对外汉语学院成玮博士、王郦玉博士等人。

彭国忠介绍了项目的主要框架,该项目申报的初衷,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完成项目存在的难度,希望大家提供宝贵意见。彭国忠认为,科举是古代中国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独到奉献,对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载体多样的科举文学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既是对人类社会珍贵遗产的重视,也可以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科学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中的科举因素,无疑是一个重要话题,唐宋以来的许多学者,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是,五四时期,科举制度遭到彻底批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科举关系的讨论和研究,也难逃横弃命运。这以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鲁迅为代表。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说“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鲁迅也在《谈金圣叹》中,认为金圣叹的评点使得“原作的诚实之处, 往往化为笑谈, 布局行文, 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这余荫, 就使有一批人, 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 总在寻求伏线, 挑剔破绽的泥潭。”科举与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关系的研究之势,就此被掐灭。后虽有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打破禁忌中,倡言“明代的文人殆无不与时文发生关系;明代的文学或文学批评,殆也无不直接间接受着时文的影响”,振聋发聩,学术界本可以接踵而继,但因为意识形态等原因,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寥寥相关成果问世;真正的研究,到新世纪才开始。但目前的研究,在时代上偏于明清,文体上偏于八股之于小说、戏曲,且集中在李渔、金圣叹、张竹坡等少数批评家身上;宏观通论既少,亦未展开,不够深入;其他一些科举文体评点及理论,鲜有研究者问津。这为本课题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参加沙龙的各位老师,对项目的容量,框架结构,内容的侧重点,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其中所谓中国文论民族性的提法,以及资料来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