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次跨学科主题沙龙:杨扬谈“对话时代的中国文学——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9浏览次数:7

  

324日上午,2014年第一次跨学科主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本次沙龙研讨主题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杨扬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对话时代的中国文学——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项目组成员向学校各文科基地负责人和基地专家汇报课题情况,并与专家交流意见。

沙龙由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教授主持,出席沙龙的项目组人员有负责人杨扬教授(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以及项目组成员李丹梦、凤媛、罗云锋、朱军、翟月琴。社科处处长顾红亮、副处长霍九仓,以及来自六个基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沙龙。

杨扬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的进展情况。从20119月立项到去年年底,项目组发表论文20多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有10多次,国际交流1次,目前进入统一体例阶段。他着重汇报课题的创新内容,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正经历着深刻而巨大的历史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系统、深入的研究却不多。本课题希望能够对新世纪中国文学做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之所以将新世纪概括为对话时代,是因为从文学史角度看,中国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的地域文学阶段、现代的世界文学发展阶段以及超越地域和国族的全球文学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在文化上表现出强劲的文学对话色彩,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作品之间的广泛交流和融汇,这构成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的外部环境以及文学的内在结构,都经历着变化。本课题从文学与城市关系,文学与外来文化关系,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文学批评的变化,小说主题的变化,诗歌的创作变化以及新世纪文学谱系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研究。课题组成员李丹梦教授介绍了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乡土现象。凤媛副教授介绍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类型,她着重介绍了外来务工人员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官员形象和在职白领形象。

针对上述汇报,参与交流的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一课题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填补了国内该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这样的研究尽管只是开端,但必将为以后的中国文学研究积累经验、奠定基础。杨国荣教授认为这一课题经过专家组讨论通过立项,到今天初见成果,这一过程花费了研究者的大量心血,而且,从他们发表论文的情况看,有些还入选人大复印资料,说明他们的工作获得学术界的认同和肯定。基教所的黄书光教授认为当代文学能不能入史,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争议归争议,研究归研究,课题组有今天这样的成果和影响,说明当代研究是可以继续的,并且应该得到大家重视。一般学术界是重古轻今,涉及当代问题和当代内容的研究不太容易被看好。但他认为应该鼓励研究者关注当下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文字中心董莲池教授就当代中国文学表现内容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有不少作家作品在描写现实上,比较偏重于那些落后的、阴暗的内容,如何来评价这样的创作取向。来自外语学院的学者认为包括莫言等当代作家在国际社会中给中国文学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新世纪中国文学值得肯定。教育学院的金教授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像网络对于社会的影响,像市场化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等等,都对我们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杨扬教授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并感谢专家们的启发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