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基本构架”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3-27浏览次数:4

  

312日下午,23次哲学沙龙“认知的基本构架”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举办。本次沙龙由哲学系葛四友副教授担任主持,主讲人为哲学系贾国恒副教授。出席沙龙的有哲学系郦全民教授、宗德生教授、张小勇博士、苟东锋博士后,以及哲学系部分研究生。

贾国恒副教授在报告一开始介绍了沙龙主题的背景。19世纪末,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但是基本的直接知识来源于认知,而非语言,更非推理。换言之,从根本上讲,认知先于语言;没有认知,便没有语言;语言是认知的结果。对语言的研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对世界的研究。基于以上的认识背景贾国恒副教授指出认知的基本构架包括三重内敛性认知和两段外展性认知以及它们的逆认知。接着贾国恒副教授对于认知的基本构架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自己的论述:首先,贾国恒副教授提出了一种预设,即情境是指主体及其在特定时空场点上的认知对象的复合体。其次,贾国恒副教授对于三重基本内敛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内敛性认知是指由一个情境到其成分的认知。主体对于一个情境的内敛性认知具有三重性,即三重内敛性认知。(1)第一重内敛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第一重认知是指主体首先将一个情境作为整体而分割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其认知方式可以称作分割。对于主体分割出来的情境的主客这两个部分,主观部分与主体心灵密切相关,可以称作心智情境;相反,则称作现实情境。第一重内敛性认知的逆是指反过来想象以心智情境和现实情境为部分而组成一个整体情境,这种认知方式简称逆分割。(2)第二重内敛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第二重内敛性认知是指主体可以删除它的情境的结构关系,留下该情境的个体而组成的一个集合。它的认知方式则可以称为析离。第二重内敛性认知的逆是指将析离出来的个体与关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情境,它的认知方式是逆析离。(3)第三重内敛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第三重内敛性认知是指主体把第二重认知析离出来的遗忘情境以某种性质为标准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其认知方式可称作划分。第三重内敛性认知的逆是指反过来想象以某种性质为标准而将诸多个体或多类对象汇集为一个集合,它的认知方式是逆划分。再次,贾国恒副教授对于两段基本外展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的内涵进行了论述。(1)第一段外展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第一段外展性认知是指由抽象掉具性的特定场点或者以及其他个体而得到共性的认知。第一段外展性认知的逆的认知方式,称作逆函数性抽象。(2)第二段外展性认知及其逆认知。第二段外展性认知是指主体利用一种共性来决定一个类型,即主体将适合该共性的个体放在一起而组成的类型。它的认知方式称作决定。第二段外展性认知的逆是指主体由一个类型而找出该类型的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共性,它的认知方式叫做逆决定。最后,贾国恒副教授对于各个基本认知及其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它们各具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认知的基本构架。从每种基本认知中可以抽象出来它们各自的认知方式,认知主体一旦具有了这些认知方式便可以在思维中把它们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认知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认知的基本构架有利于弄清概念的形成和形成方式,为语言分析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

在讨论环节,参与沙龙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郦全民教授对于主讲人提出的认知的基本构架到底基于何种思想基础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提出了疑问,同时提出主讲人是想要用认识论的结构来解决逻辑的问题的观点。宗德生教授则针对主讲人所使用的“内敛性认知”这一概念的定义提出了疑问。针对主讲人提出的第一重认知的认知方式为“分割”,葛四友副教授对于“分割”的内涵提出疑问,指出这一“分割”到底是概念性的分割还是认知的分割;并对于主讲人提出的心智情景与现实情景的内涵与关系提出疑问;同时指出主讲人在这一框架中使用了一些新概念,对于新概念与通用概念的关系应作出说明,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针对主讲人“认知的基本构架”的构思基础,张小勇博士向主讲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认为如果从逻辑的层面来看,这一构架成立,但如果从认知的层面来看则存在问题,并且难以扩展到本体论层面上;同时指出主讲人应该对于以往学者对于认知的基本构架的构建做出梳理与批判、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说明主讲人所做的认知构架的目的何在。苟东锋博士后也提出了疑问:指出主讲人认为知识来源于认知而不是语言的观点包含有将知识与语言分离开的观点,而已此为前提,这种前提的成立性是有问题的。

主讲人对提问一一做了回应,与大家展开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