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蒋寅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五楼会议室做了题为“清代诗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的讲座。
近代以来,批评史乃至文学史研究始终有前重后轻、前实后虚的问题,对明清以来关注不够。然而距离最近的传统部分总对我们影响最大,由于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薄弱,20世纪建构起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偏颇。清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保存下来了数目巨大作品和大量零散的诗话。蒋寅认为,对清代诗学的研究,将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看到它拥有的丰富概念和命题以及独特的批评形式。
讲座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主题是“要改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的认识”。学界对古代文论和批评存在三大偏见:一、中国文学批评属于感悟式、印象式;二、没有成系统的理论著作;三、缺少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范畴,没有严格的意义上的理论命题。蒋寅研究员举出了丰富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是有待商榷的,起码,在清朝这样一个实证主义研究蔚然成风的时代,这些批评是不够准确的。在讲到第三点时,蒋先生通过引证钱谦益、黄宗羲等人对于“诗史”这一命题的认识和争论,表明“缺少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范畴、没有严格的意义上的理论命题”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总之,通过用理据来纠正这些偏见,改变这些传统的刻板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的建构起我们的批评传统。
讲座的第二部分,主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史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前提”。蒋寅研究员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批评学观念形成的过程;二、作家观念与创作的关系;三、文学风气的嬗变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四、文学创作与传统接受;五、文学观念的传承和影响。六、新的概念与理论命题的产生。譬如在第四点上,蒋先生举出《作为藏书家的王渔洋》一文,论证了王氏的池北书库藏书与他的创作批评的关系。这样,通过对清朝的诗歌和诗话的研究和梳理,我们的传统就能一步一步的的重新建构起来,“在中国发现批评史”。
讲座最后,大家就清诗、诗话的理论独创性;传统文学批评与现代、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