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邵敬敏谈“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

发布时间:2014-04-25浏览次数:45

  

43日下午,暨南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邵敬敏在闵行校区文史哲楼中文系四楼会议室做了题为“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的讲座。

邵敬敏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汉语语法学史。他是国内的知名语法学家和语法学史专家,是公认的中国语法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版著作《汉语语法学史稿》、《汉语语法立体研究》、《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等54本(含主编),发表论文《量词的语文分析及其名词的双向选择》等370多篇。多次荣获国家社科及省级奖项。

邵敬敏教授首先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过程中获取的心得体会,然后以副词词典的编纂为主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增进副词释义的精准度。

邵教授提出编纂副词词典的方法必须要作重大改进,不能仅仅满足于释义,而要告诉查阅者某个义项要在什么条件下方可使用,对此可用一个通俗名称“框架”来概括。框架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境、认知几个方面。框架定了以后,就能让词典查阅者对号入座。框架十分难做,为编制一个好的框架,要把对副词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进来,而且一定要利用大型语料库,从中概括词义和用法。例句不能拍脑袋自己编,要从语料库中寻找。

邵教授主张,为了提升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在原则和方法上特别需要做到以下五条:

1.必须借助大型语料库,穷尽性地考察副词的上下文语境。没有上下文,就分不出主观或客观的视角,静态和动态的变化等。

2.必须借助于定位框架来区分副词的义项,这涉及和副词组合的谓语动词的特点、主语所指对象有无主观意识、语义的褒贬倾向以及组合对象的社会属性等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副词的语义特征只有在组合的定位框架中才能显现。

3.必须揭示近义副词可替换和不可替换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关键。这些副词有些不能替换,有些可以替换,但换后意思有差别。这时不换有不换的道理,换有换的差别,要把这两个都讲出来,这样词典就编得到位了。

4.必须高度关注副词的高频组合现象,兼顾释义的不同层次和侧面,包括表层和深层、外在和内涵、基本和引申等不同意义。

5.比较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注意多元比较,包括近义比较、同类比较、搭配比较、语境比较、功能比较和认知比较等。要充分利用比较,在比较中显示出同和不同。

邵敬敏教授的报告结合实际、生动活泼、清晰明了,体现了编写汉语词典的新思路、新做法。报告结束后,邵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