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013年终身教授报告会第21场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教授在做了题为“当代国学思潮究竟要做什么”的讲座。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上海师大图书馆馆长曹旭教授担任点评。
胡晓明教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个部分是讲当代国学思潮的各种表现,列举了十多个例子,如关于汉字、汉语的知识生产大量出现并流行;孔子作为文化符号的复兴;各种讲史、讲经、讲道与讲书活动的流行及其新媒体等。从而引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解读,胡教授把其解读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族之体。对于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胡教授认为应该要名与实相称,例如要称古典中文,而不是文言文,因为现在人提起文言文总是带有一种讽刺的味道;要称古典诗词,而不是旧体诗;要称国画,而不是山水画或文人画;要称国乐,而不是民族音乐;要称国学,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胡教授做出了小结:文化自觉。认为国学是国族文化生命的自觉,国学是文化生命的发力。第二个部分是讲国学是对现代中国的提问。胡教授从八个角度进行了古典与当代的对比,文明昌盛与社会进步,古典中国曾经大大领航于世界水平,环境的保护、礼义之邦、生命的修行、文化的尊严、自由的表达、诗意的崇尚、教育的深刻,在这些方面古典中国要优于现代中国。这些都是对现代中国的反问。第三部分是讲当代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胡教授给出了简单的答案,他总结出五个原因:新的消灭旧的;斗争大于和谐;全盘代替区分;一元压倒多元;利害重于是非。对此,胡教授给出了两种对国学的关照方式:一种是月亮型,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瞒和骗,因为月亮远观很美,近看却不好看。一种是苹果型,看待国学,要像牛顿看待苹果那样,是一种区分的智慧和转化的心态。
最后,由曹旭教授点评该讲座,曹教授对胡晓明教授的讲座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曹教授承接话题,他代表近代中国一百年向现代中国提问,以道光皇帝和段祺瑞为例,分别讲了他们二人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赞美他们二人作为国家高层领导,能够为民着想,廉洁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