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基地重大项目工作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10-04-07浏览次数:11

20103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基地重大项目研讨会在虹桥宾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的议程主要包括两个2009年度项目的开题、两个2008年度项目的预中检,以及两个2007年度项目的预结项报告。会议由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和副主任丁金宏教授、孙斌栋教授共同主持,并特别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汝熹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桂新教授、殷醒民教授、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学校社科处许红珍处长、费斌副处长和金武刚副处长全程出席了本次会议。

首先,陈映芳教授作“城市发展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中国的经验”项目的开题汇报,从国家―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视角的突破与拓展,创新点与难点等几个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她认为要考虑“中国经验”的丰富与复杂性,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避免简单拼凑,将通过问卷、个案和讨论会等形式,在理论上和实证研究上有所突破。陈映芳教授汇报完毕后,张乐天、丁金宏和宁越敏教授分别作了点评,提出了以上海经验作为重点,借助历史学的分析,以单位到社区的研究作为主线等建议。

张乐天教授作“进城务工人口文化人格的转变与重塑”项目的预结项报告。教授谈到,他们是以人类学的方法作进城农民工的微观研究,以宝山区庙行镇场北农民工公寓作为研究基地,并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周边的农民工作为对比,深入进行访谈和观察。目前总结出来的主要观点有:农民进城改造教育了传统农民,使更多农民改变原有风格,对国家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农民工进城是迅速个体化的过程;农民工打造了中国城市。徐连明副教授补充汇报了其承担的子课题的情况。目前已依托该项目完成6篇文章,1篇博士论文和一篇硕士论文。

汪宇明教授作“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乡政区转型与整合研究”项目的预中检汇报。项目组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赴南京、镇江、义乌、崇明、三亚等地进行了考察,初步建立了县级样本数据库的建设;二是分析了人口大省山东、河南、四川的人口变动规律;三是完成了城镇型镇区设置与乡镇布局规划的理论研究。与会专家就行政区划体系建设、城乡政区转型与整合的内涵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高度评价了教授的汇报。

宁越敏教授代魏也华教授作“国际城市的形成、网络组织及其空间结构――以上海为例”的预结项汇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国际城市研究文献综述的整理,二是国际城市的实证研究,即对外企在中国的网络组织的进行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三是增加了苏州和杭州的案例研究,与上海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包括5篇论文,其中有两篇发表在SSCI期刊《Urban Geography》和《Regional Studies》上,同时通过开展国际会议和联合培博士生的形式,拓展对国际城市研究的探讨。

杜德斌教授作“国际研发中心城市的成长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的预中检汇报。教授从基本假设、研究内容和基本发现这三个方面探讨国际研发中心城市形成的机理,认为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这些研发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使得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初步具备了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区域的条件,并为进一步成长为国际研发中心城市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将拟通过构建国际研发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国际研发中心城市进行系统评价。与会专家就国际研发中心城市和创新城市指标选取和内涵特征的异同展开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屠启宇教授作“国际城市服务经济结构演变反思与中国大都市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的开题汇报。教授首先谈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路径问题,认为一般都以西方先进城市为标准,发展服务经济,而且参考的指标大多数是FIRE模型。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转化而来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正在蔓延中,去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以金融等服务经济为主的世界城市因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而普遍遭受重创,对此急需对国际城市服务经济结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该项目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世界城市服务业经济的结构演变历程、规律与教训;国内外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与中国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合理定位。

最后,社科处许红珍处长作总结发言。许处长首先对基地项目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充分肯定,认为各项目组都作了充分的准备,随后介绍了新一轮985建设的进展情况,提出了“研究需要创新,管理也要创新”。最后,许处长表示基地重大项目的成果是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各项目负责人高度重视基地项目,通过高质量完成项目来更好地推动基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