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讨会上,各课题组负责人首先陈述了该课题的申报过程、整体研究计划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接着,点评专家和其他与会学者就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研究思路、具体工作的推进以及即将进行后续研究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研究”项目开题
“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研究”课题于2009年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课题组随即展开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课题计划,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习与课程的关系,旨在回答当前学习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实然)、学习与课程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应然)、以及如何从实然走向应然(使然)。课题分为信息时代的学习与课程、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形态、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四个子课题组。
在研讨会上,课题组特别就如何对中小学生学习形态进行调查进行了专题讨论。课题负责人任有群教授从学习形态、课程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入手,展示了依据系统学习形态的五个维度做为一级指标设计的问卷的初步结构、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因变量和自变量设计初步模型,并提出了样本取样、观察量表编制等问题。点评专家顾泠沅教授、徐斌艳教授分别对调查研究的目标、焦点、问卷设计框架、具体操作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经过对课题理解的回顾和多轮激烈的讨论后,课题组初步确定了问卷调查的设计框架。最后任友群教授在听取多位专家建议之后,提出当前的任务是聚焦核心问题,对调研工作进行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力争最终的研究成果能够达到在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如AERA)上发表的水平,并能够基于这个研究为教育部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报告。
“中国课程思想的古典遗产与现代形态研究”项目开题
“中国课程思想的古典遗产与现代形态研究”课堂于2009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之一,随后课题组立即展开课题的研究工作。与其他相关课题相比,该课题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1.梳理“儒家课程思想史”,揭示中国古典教育家的课程思考模式及其变迁状状; 2.考察“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知识体系”演变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现代教育家在建构“现代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课程思考与办学经验;3.从一些著
在研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吴刚平教授首先向与会学者阐明了此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定位与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接着从课程论、课程学研究的视角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内容、子课题结构、研究机制与课题推进计划。与会专家在听取开题汇报之后,针对研究的技术路线、需要整合的文献资源、研究时的注意事项等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经过大家多轮激烈地讨论,课题组初步确定了研究机制的框架,强调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以及调查研究是今后开展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使最终的研究成果能够站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国课程思想系统整合,达到古典与现代的统一,形成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课程与教学理论国际化研究”项目中期汇报
2008年初,由张华教授主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国际化研究”项目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自开展课题研究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此次研讨的目的在于向相关专家汇报中期的研究成果以及以后的研究计划。该项课题研究是“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课题的深化与发展,它以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课程与教学思潮比较研究,探索全球化运动和思潮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多重影响,探索不同国家、民族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特点及相互借鉴的可能性,最终达成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国际化研究,为我国教育部门开展相关政策决策时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在研讨会上,课题负责人张华教授首先从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多元性特点入手,深刻阐述了探讨课程与教学理论国际化问题的重要意义。接着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在思考的关键问题,即“我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的课程理论?”、“如何在我国当下或者以后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建立在我国自己的理智传统上?”、“能否在我国进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与其他国家的理智传统进行对话?”,并试图通过一些合理的假设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广泛的讨论,顾泠沅教授、钟启泉教授等点评专家纷纷发表观点,而且对该课题的研修内容框架、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分析的视角进行了补充与建议,使该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最后的项目结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中期汇报
由崔允�t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入中期汇报阶段。在前期的文献与调查研究中,项目组一方面通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政策研究、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梳理、批判、融汇已有研究,揭示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提出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完成了对子课题1“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调查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在厘清有效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构建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模型,亦完成了对子课题2“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模型研究”的重点研究。
项目组负责人崔允�t教授在会上详细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目前已形成的包括系列论文、著作等为一体的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我思故我教:校本教研的故事》(崔允�t、赵丽萍主编),《课程领导与校本创新》(吴刚平等主编)和《为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卞松泉、胡惠闵主编);在论文上,已形成了《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FAPO: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以及《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等重要成果。项目组有关成员还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现项目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积极反响。该项目组在后期还将通过实践尝试探索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形成至少三个可借鉴的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创造在理论观照下的实践经验。与会专家对这个课题的选题、研究思路以及研究进程表示很满意,并对预期研究结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创新”进入预结题
由孔企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创新”进入预结题阶段。项目组通过长期采用实践调查、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准实验)的研究方法,以小学数学学科作为载体,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平台,创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在实践调查中,项目组进行了大量教学状况调查,形成了《中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一项课堂调查》(孔企平),课题组相关成员还将调查报告在2007年7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分组会议上作了交流。2009年以来,课题组对全国部分省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完成了《五个地区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抽样调查报告》,对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在全国三个地区(福建南平,武汉金水,沈阳和平)开展相关教学案例研究,已经在上海和福建开了两次研讨活动,形成许多有价值的案例。在研究中,课题组以教学创新为载体对新的教研文化进行探索,探索构建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教研环境,探索建立中小学―教研部门―大学三位一体的教研体系。 此外,通过比较研究,课题组还借鉴了一些国家有助于推进教学创新的经验,其中着重梳理了日本课例研究的成功做法,形成了研究成果《日本课例研究的方法介绍》(赵红霞、孔企平),对我国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该课题组将在近期申请结题,接受专家组的审核与评价。
“当代中国科学教育转型研究”进入预结题
由王祖浩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创新”进入预结题阶段。
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组已取得累累硕果。首先,项目组侧重从科学教育的实践积淀、发展误区及变革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分析,特别注意梳理我国30年来科学教育发展的脉络,目前已初步完成
在经过一天的研讨后,社科处许红珍处长高度肯定了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效,认为项目的选题均体现了相当高的前瞻性,为今后的选题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代表了课程所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她同时强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重大研究项目,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否为基地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人才梯队的培养提供基础,所以她要求要对每年的基地课题选题要进行充分论证,选择本领域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继续保持课程所在课程教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并努力做出一批世界级的研究成果。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