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午的会议中,所长
首先进行的是2009年基地重大项目的二次论证。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盛邦和教授作了汇报,着重阐述了自己最近研究和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成果,并对所主持的“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项目,作了细致和翔实的解释与说明。在他看来,关于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先贤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发过程。日本有“儒教是亚洲之心”、“亚洲同盟论”等学说;中国则有“亚洲和亲论”的论调。这种认识的差异,是两国学者对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进路的不同理解所致。随后盛教授对项目的具体章节作了说明,并认为其研究有助于人们认真对待中日的亚洲观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对东亚与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在听取了盛邦和教授的汇报后,曹旭、胡军、杨国荣、胡晓明、顾红亮等多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意见和诚恳的建议。在09年立项项目的二次论证中,顾红亮教授也汇报了其负责的“现代中国的责任思想研究”项目。他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两项意义,即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前者体现于非典后问责政府、企业责任与气候变暖后全球各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后者则更多的涉及责任在中国哲学、责任与义务在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责任在现代性反思中。他认为就对责任的研究而言,可利用的资源有康德义务论、韦伯的责任伦理、Hans・Jonas的技术时代的责任问题、E・Levinas的后现代反思、Hans・Kung的普世伦理以及自由与社群主义的研究成果。顾教授把自己的基本思路分为五部分,其中主要论述了责任的概念辨析、政治与伦理层面的责任(责任观)、责任心与责任实践的当代意义等。随后顾教授还特别指出了其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以期与会学者给出改进的建议、对有待挖掘的材料加以补充。在评论的时间里,胡军、曹旭、盛邦和、杨国荣以及刘爱军、何爱国等教授就如何归纳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源、责任思想本身的建构与责任背后的学理思考和宗教考量等提出了诸多建议。
在2008年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汇报中,胡晓明教授首先对 “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研究”项目进行了汇报。为了对“意象”这一概念有更为可靠的理解,胡教授首先对“镜像”、“表象”、“象征”等概念作了具体的区分。就具有争议的“再生产”这一概念,胡教授给出了两种理解,即指中国文化意象的传承与开新以及传统马克思的界定。在其后的解说中,他具体借用了华裔德国画家单凡作品“竹”来展示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与再表达,以便更为形象的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现代艺术价值的结合。随后胡教授还列举了自己和课题组成员近期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详细介绍了课题的进展情况。在专家评说的时间中,曹旭、胡军和杨国荣等教授就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意象的再生产如何可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交换了各自的看法。
在下午进行的汇报中,08年基地重大项目负责人
当天的最后两位报告人是来自北大的
最后,社科处许红珍处长发言。她首先对各兄弟院校的学者与专家远道而来表示欢迎,认为各位学者的研究进展情况较好。同时她也对把开题、中期考核与结项合在一起来做的尝试表示肯定,表示以后会努力为进一步创新性服务搭建平台,让各位老师有更好的智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