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是华东师范大学传统的校庆月。继去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又在今年金秋十月隆重推出“人文社科终身教授校庆学术报告月”,校庆学术活动报告月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年金秋十月最亮丽的风景线,它将传统的校庆学术活动和打造文化品牌结合起来,使校庆学术活动更添魅力,充分彰显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自10月11日至10月31日短短二十天里,华东师范大学先后有历史系许纪霖教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冯绍雷教授、商学院黄泽民教授、教育科学院丁钢和李其维教授、哲学系冯棉教授、法政学院陈锡喜教授、历史系杨奎松教授、对外汉语学院陈勤建教授、历史系王家范教授、哲学系陈嘉映教授、中文系谭帆教授、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等13位终身教授登上了“人文社科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的讲坛,讲述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当今学科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这些报告精彩纷呈,内容广泛,涵盖教育、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管理、体育、国际关系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通过我校这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的大展示,既彰显了我校浓郁的人文文化底蕴,同时又给我们莘莘学子们一桌非常丰盛的启迪他们思维的精神大餐。
在13场报告会中,几乎场场爆满,听众席地而坐的场面并不鲜见。比如第一场许纪霖教授和第二场冯绍雷教授的报告同一时间开讲,即便是在全校最大的两个学术报告厅�D�D新逸夫报告会和科学会堂,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听众的要求,很多听众席地而坐,不少听众抱憾而去。哲学系陈嘉映教授在闵行校区,为本科生们做了题为《常识、哲学与科学》的报告,陈嘉映教授通过对这三种不同知识形态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的论述,引出对科学时代哲学的定位等问题的思考,316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特别是有不少主校区的师生乘车前往聆听。值得关注的是,每次报告会的会场内不仅有本校往届的大量师生,还有不少校外听众慕名而来,无论从年龄还是职业的范围都分布极广,既有住着拐杖年近70的退休教授,也有兄弟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在这次“人文社科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中,有力的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13位终身教授为报告会做了精心的准备,力求把自己最新研究的前沿成果做一次完美诠释。华东师大社科处联络了每位终身教授,进行了有序的安排,为“报告月”印制了目录和精美的海报,并挂在华东师大人文社科网上,为保证场地的有效供给,社科处与报告厅管理部门后勤管理处和科技处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华东师大党委宣传部不仅为“报告月”制作了展板,在校报上对其进行了宣传,而且积极做好外宣工作,既提高了“报告月”的影响力,向社会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优良的人文学术底蕴,也为华东师大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提供了窗口。另外,在陈嘉映教授的报告中,闵行校区团委、教务处和学生处为报告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早在今年上半年,历史系朱政惠教授、中文系胡晓明教授、对外汉语学院潘文国教授、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方俊明教授、出版社朱杰人教授、古籍所刘永翔教授、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中文系陈大康教授
等8位终身教授举办了“人文社科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校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另外,哲学系潘德荣教授在十一月上旬为师生做了一场《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的报告。目前,出版社王铁仙教授、教科院陆有铨教授、历史系牟发松教授和哲学系童世骏教授等已具体落实好报告会工作。
良好的校园文化品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一直在努力探索开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校园文化的新路,终身教授报告会制度作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一个战略举措和高端品牌。从提倡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浓郁学术气氛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入手,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阔学术视野、培育生态校园。同时,终身教授们把学术探索、学术创新作为一种历史责任、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他们有着自己的坚守与信念,在寂寞中探索,在书海中遨游,能有所发现或创造,便是最大的快乐。在这次“人文社科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活动中,充分彰显了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们勇于探索、坚持创新、保持学术前沿的努力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