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招工平台行为干预研讨会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

发布时间:2022-12-29浏览次数:187


20221219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共同主办的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第十五场——“灵活就业招工平台行为干预”在腾讯会议顺利举办。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部研究员、紫江青年学者龚冰琳做开幕致辞并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上海大学向宽虎老师、复旦大学李玲芳教授、暨南大学梁文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世佳副教授应邀出席并做了报告。五位专家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心理学、人口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切入,围绕灵活就业的相关问题,就疫情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市民化、个体压力与决策特征、制造业农民工就业偏好、以及市民化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展开对话,讨论灵活就业人口待遇保障政策的完善问题,剖析了流动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非制度性障碍及其解决方案,并探讨制造业农民工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就业决策的关系。




在论坛报告环节,五位专家分别做了相关报告。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陆铭教授以“灵活就业与城市发展”为题,就农民入城的学习效应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等话题进行了阐述。陆铭教授的研究指出,农村移民通过尽早进城,在青少年时期获得城市生活经历,可以提升其非认知能力,增加进入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概率,改善其劳动力市场收入。并且,相关研究结论在大城市以及未出现返乡情况的农村移民中更为突显。陆铭教授还指出,通过社会互动促进个体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可能是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实现收入增加和市民化的重要途径。

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向宽虎老师从非制度障碍视角,讲述了流动人口难以完成市民化过程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影响因素。一方面,流动人口在家乡的投资行为与其融入大城市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影响,低融入意愿会促成短视决策进而造成融入能力的降低。另一方面,外部因素诸如流入地的社会支持系统、劳动力市场特征、公共服务供给和均等化政策、家乡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等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逻辑,向宽虎老师描述并分析了“我的打工网”等灵活就业招工平台的探索性实践。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系主任、国家自科优青获得者李玲芳教授以制造业农民工为被试,通过实验方法揭示了制造业农民工工作更换频率与其个人偏好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缜密的实验设计,李玲芳教授考察了制造业农民工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就业决策的关系。基于对农民工就业决策内在逻辑的分析,提出了帮助农民工在就业市场寻找合适工作的政策建议。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梁文泉副教授将空间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从流动人口跨地汇款的角度出发,就跨地汇款的特征、户籍对汇款行为的影响、跨地汇款的后果以及政府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梁文泉副教授指出,流动人口跨地汇款现象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且受到流动人口户籍情况的深刻影响,但这种普遍现象可能造成消费的空间错配,不利于提升本地就业与工资。因此,为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推动流动人口的举家进城落户可能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世佳副教授基于决策的双通道理论和情境依赖进行了疫情背景下的个体压力决策研究,调查了个体压力知觉和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上海疫情前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持续追踪与分析,阐明了压力知觉与亲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压力知觉对捐赠意愿的助长作用。除此之外,压力知觉和捐赠意愿之间的关系受到积极应对方式的正向调节,且外倾人格能够进一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同五位专家展开讨论与交流,龚冰琳研究员感谢五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与分享,感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对此次会议的支持与帮助,希望借助文理跨学科论坛平台,推动学科间的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