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当代中国风景研究的多种进路”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西方前沿文论创新团队承办,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和《文艺论坛》编辑部协办。会议邀请了吴晓东教授、张箭飞教授、唐克扬教授、叶超教授等专家学者共30多人参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跨学科对话与融合的背景下,从景观设计学、地理学、建筑学与媒介理论等不同的领域对风景这一综合性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风景研究的最新成果。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文钰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王嘉军教授受邀致辞。吴文钰副院长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并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的情况。王嘉军教授介绍了西方前沿文论创新团队的人员构成和研究重点,同时指出风景研究是一个非常开阔的研究领域,本次会议的与会专家来自文史哲、建筑、地理、设计、表演等不同学科背景,正体现出风景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随后各与会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第一场主题为“风景问题与当代文学理论”,由汤拥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做了题为《作为反思性维度的风景》的报告,他重新思考了风景如何创生、风景的装置如何遮蔽和隐匿等问题,倡导构建一种风景研究的审美政治学,同时呼吁各学科共同寻求风景研究的最大公约数。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张箭飞教授做了题为《沙漠风景与文学呈现:一种环境史的视角》的报告,追溯了沙漠作为景观的定义和描述,考察了沙漠被感知和认识的历史过程,提出环境史研究可以为沙漠风景研究提供一个通道和交叠面。
第二场的主题为“风景、景观与地理”,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李松睿老师主持。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唐克扬教授做了题为《梦境:风景,地理和文学想象》的报告,探究如何以建筑来表现梦境,同时以科学的方法使梦境可视化。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叶超教授做了题为《情景之间:段义孚的地方经验与书写艺术》的报告,以对段义孚人文地理学思想的独到分析,探究情感与景观的交叠及其理论效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做了题为《当代中外风景园林研究的主题与变迁》的报告,对国内景观期刊进行了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展示出当代中外风景园林研究前沿地带的变迁。
第三场的主题为“现代上海的城市景观”,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叶祝弟主编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峥副教授做了题为《五条人与作为新风景的乡村》的报告,以五条人乐队为案例分析了一种“城中村美学”的崛起。同济大学建筑系朱宇晖教授做了题为《骨法用笔——姑苏东山造园笔记》的报告,以其在苏州东山的造园实践,解说中国建筑气韵生动与天人合一的美学。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涤副教授做了题为《近代上海都市风景绘画的多元现代性》的报告,分析了上海城市景观与上海风景画相生互证的关系。同济大学中文系汤惟杰教授做了题为《胶片上的“绿茵”故事——电影与现代上海公园》的报告,以一部短片为材料,回溯了上海城市绿化的变迁及上海公园的发展史。
第四场主题为“现代文学中的风景体验”,由《文艺论坛》编辑部佘晔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魏然研究员做了题为《穷人的风景:阿格达斯<深沉的河流>中的安第斯传统与声音》的报告,以文学作品中被压抑的克丘亚语者为线索,展现出认知安第斯风景的别样进路。南开大学文学院卢桢副教授做了题为《域外风景体验:新诗发生学研究的一个视角》的报告,指出异国风景体验与文化行旅是中国新诗发生的推动性要素,并就如何避免相关研究的程式化提出了多种建议。
第五场的主题为“跨媒介视域下的景观生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姚云帆教授主持。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表演系王音洁副教授做了题为《站立在大地上,建自己的剧场—<乡祭·丰>稻田剧场谈》的报告,以表演系师生“稻田剧场”的创作实践为案例,探讨如何在世界之为图像的时代重建人与居所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陶赋雯副研究员做了题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元宇宙视阈下的“媒介历史观”》的主题报告,勾勒出风景记忆学、风景遗产化、风景元宇宙三个研究领域的轮廓。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明副教授做了题为《没有风景,或皆为风景——电影上的勘景与置景》的主题报告,从电影创作的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风景与媒介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春田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西方文论创新团队的各位成员,对嘉宾的报告作了分组回应,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见。汤拥华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风景工作坊真正做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我们看到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此次会议上所展示的理论创构与实践拓展,将会为风景美学研究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