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甘莅豪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国家形象在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建构与重塑研究”(批准号:18BXW006)第四次研讨沙龙在腾讯会议举行。活动以师生探讨交流的形式展开。
在沙龙上,团队成员李净先作了题为《中立性原则与维基百科群体性知识构建》的报告,曹雯雯做了题为《行动者网络视域下维基百科事实构建研究》,翁彬婷做了题为《维基百科全书的平衡原则研究》,吴迪做了题为《客观性原则与维基百科知识构建问题研究》。曹雯雯发现维基百科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百科,从来不是确定的、稳定的事实呈现,而是众多用户、管理员、机器人、平台机制等行动者通过转译行为建构的动态知识。在维基百科条目中,为了完成条目的事实性建构,行动者首先将个人理解的事实转译为条目事实,表达自己对条目所涉及事件的理解。此后,由于行动者立场不同,观点不一致,转译行为也产生冲突。行动者之间则会产生互动,相互结盟,维护联盟的观点和事实建构。维基百科的每一个条目的编辑所建构的事实或是知识都是在这样的行动者网络下转译而来。维基百科作为协同知识产出的平台,其客观性政策原则包括“中立观点(Neutral point of view)”、“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与“非原创研究(No original research)”。吴迪将客观性原则视为一种知识生产的体制与文化,选取维基百科英文“一带一路”条目为研究案例,探讨了维基百科出台的客观性政策原则在“一带一路”条目社区中的所承担的角色。翁彬婷以维基百科全书的平衡原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方针规定和案例应用两个视角全面解析平衡原则并探究平衡概念的基本内涵。研究发现,维基百科方针中的平衡原则是维基百科用户在长期讨论与修订下达成的“共识”,可分为文本平衡原则、图像平衡原则、外部链接平衡原则。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维基百科“平衡”概念的三个要点:第一,平衡要素,包括价值(可靠性来源中的突出程度与重要程度)、立场、信源属性及语言种类等;第二,平衡方式,包括比例、数量、位置及尺寸等;第三,平衡关系,包括天平两端等量的平衡及天平两端非等量的平衡等两种平衡关系,后者是维基百科中最常见的“平衡”。
这次研讨沙龙激励了师生关于新技术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有效地帮助师生打开研究的新思路,提高了课题的创新性。
供稿|甘莅豪 编辑|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