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4场:刘志基:古文字字符集研制与当代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10-09浏览次数:159

2022929日,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四场“古文字字符集研制与当代文化建设” 顺利举办,学术报告会采取线上形式(腾讯会议号:918107583)。报告人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志基老师,同时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徐时仪教授担任本场学术报告的同行评议人。


讲座伊始,刘志基教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详细回顾了古文字字符集这一学术命题的由来,以及自身几十年来投入研制古文字字符集的学史与经验,引人入胜。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以古文献为基本载体,古文献又可分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两大类,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两翼之一的古文字文献以其相对年代更早,且更真实地保存了文献的原始面貌,因而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最具历史厚度的部分,被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中华文化话语系统中也最具有中国属性。正是在此层面,刘志基教授阐明了古文字字符集标准研制的重大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同时揭示当今诸多古文字数据库的“真”与“伪”,只有融入标准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能够通过字符集进行多向度检索、多层次深加工的数据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

综而言之,本场学术报告会在全面回顾评述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古文字字符集研制的新认识和新思路:对数字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古文字字符集的创建,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的古文字进入当今人类主流信息交流平台的奠基工程;对古文字研究数字化破局创新而言,古文字字符集的创建,是决定整个战局的战略前哨战。古文字字符集的研制必须坚持“芯片化”制作标准,实施如下策略方法:1)建构古文字公共数据库作为古文字字符集研制的配套支持平台;2)字符集标准化的动态推进;3)提升古文字字符集研制在古文字研究任务中的地位;4)国家管理指导的适度介入。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徐时仪教授对本场学术报告进行了专业评议,高度肯定并赞扬了刘志基教授在古文字数字化处理与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与前沿性贡献。徐时仪教授指出,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古文字,在当今只有真正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加工与研究,才能焕发其生命力,并向大众进行文化普及。同时,也只有完成了古文字字符集的研制,才能促进古文字学术领域的发展,实现科学研究、智能化研究,摆脱以往“为寻一字,搜遍全书”的研究窘境,展开真正意义上具有划时代与突破性的古文字学术研究。  

本场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字“强基班”、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汉语言文字学硕博士生全程仔细聆听报告。同时得益于互联网线上讲座的便利条件,国内诸多高校的古文字同行与同好也共同享受了此次学术嘉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