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司马涛教授谈“德国汉学与中德跨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1-06-25浏览次数:432

司马涛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如何与中文、汉学结缘,如何进行汉学研究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司马涛老师就来到北京留学,先后在中德两国的多所高校开展汉学研究。除了深入研究汉学,他还致力于促进中德文化交流,2003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作为中德合作伙伴双方的“文化中间人”,积极寻求学院发展,搭建两国在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平台。

接着,司马涛教授回溯了德国汉学的历史发展,从17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华到20世纪德国大学汉学传统的建立和式微。司马涛教授指出,当代德国汉学界的研究普遍存在滞后现象,最大问题是不符合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德国汉学家缺乏中国能力(China Kompetenz),尽管“中国能力”也是2015年以来德国对华政策的重要面向。司马涛教授强调,汉学的学术发展与公众的“中国”认知是两条互通平行,同时又相对独立的路径。由于近年来中德交流不断发展,文化逐渐被理解为可以帮助人类互相了解,消除人们的刻板印象的工具。对此,司马涛教授借用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一书中的图画,展开自己对中德文化碰撞的亲身经历,并分享了感受。全球化时代,除了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以外,“文化”这个出自“前全球化时代”的概念对于人类交流,尤其是跨语种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座过程中,司马涛教授现场与在场老师同学们频繁互动,尤其是针对一系列诸如“中国理论是否能够得到西方认可”、“当代德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讲座结束后,在场老师与同学们围绕“德国的‘中国能力’”、“德国汉学研究现状”、“如何加强中德进一步交流”、“中德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供稿 |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