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14:00,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2021年名家讲坛暨第35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带来了“新时经典阅读的若干问题探讨”的精彩讲座。王教授引经据典,紧紧围绕“阅读,与经典同行”,为同学们梳理了阅读传统经典的五大理由。
如何理解经典的重要性?王余光教授以当下摆放在各个城市空间具有地标意义但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为例,形象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典中的传承和中国传统建筑于形态上的延续是相似的。当我们看到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物时,便会思考并体会到文化及包含其中的经典的重要性。
为何要阅读传统经典?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却难以给出具体答案的问题,王余光教授带领我们回到经典与时代割裂的源头,深入剖析其本质原因。
传统典籍的价值在当下是毋庸置疑的,但追溯历史,在百年前社会形态的剧烈变革下,对经典阅读的争议一直存在。王余光教授用翔实的案例帮助我们感知那个西方理念与传统文化针锋相对的时代里,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新兴知识分子们对经典阅读的态度,并结合当时中国落后的国情做出了批判性的解读。王教授表示,我们可以理解当时大部分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悲观看法,但社会腐朽与落后的症结不在于传统文化,应归因于当时政府与国民的不作为。在当时的学者队伍里,王教授找到了和自己学术立场一致的知识分子——梁启超先生。在王教授给出的阅读传统经典的五大理由中,前三条均是结合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加以阐释。
一是文化的传承。梁启超先生曾为青少年开了一份必读书单,《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等经典读物被列入其中,“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王余光教授表示,梁启超先生的观点给如今传承中国文化带来了思考——为什么要读这些书?事实上,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是价值的选择。王余光教授指出,当面临选择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困惑,即我们常说的“选择困难症”。在我们选择读物时,以哪些书具备阅读价值为依据,则能更轻松、更明确地做出选择。在西学盛行、众人大声疾呼打倒国人长期建立的传统价值观的时代,梁启超先生提出反对意见,并认为打倒价值观就会令国民困惑。与先生保持一致看法的王余光教授强调,在当今乃至未来,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都是国人素质提升和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是不能被抛弃的。
三是写作与气质。梁启超先生在多本书中标有“希望熟读成诵”,且这些书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王余光教授先对“熟读成诵”和“文学作品”做出了具体解释,分析了简单词汇中深层次的含义。首先,读与看是存在区别的,王教授建议同学们对有价值的内容大声朗读并背诵。其次,梁启超先生所指的“文学作品”是指经典诗词散文。那么为什么要背诵这些经典作品呢?王教授从提高写作能力和提升个人气质两方面举例论述,并为我们分享了其导师张舜徽先生的故事:多年来坚持背书的习惯让张舜徽先生形成了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骨,邻居曾赞赏先生是整所学校的“一盏明灯”。不过王教授也遗憾地表示,现实中很多人的写作并不是经典背诵的自然结果,而是通过检索碎片化材料为己所用,这样的教育现象值得反思。因而王教授呼吁在坐各位尤其是于优秀学府就读的学子们,在被庇护于学校荣光之下时,更应该锻造个人文化修养,从而不负盛名。
四是对传统的尊重。王余光教授十分推崇经典文化在教学中的普及。美国开设了师生共读经典的小班课程,这在王教授看来是对传统的极度尊重。在中国,尊重传统是大家共同秉承的观点,王教授希望优秀的中华文化可以在此良好的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弘扬与传承。
五是教养。当消费经济和平庸主义逐渐侵蚀环境时,学校如何远离污染?王余光教授提出阅读经典、提升教养是重要途径。王教授进一步指出,阅读经典的文化积淀可以内化于精湛的文字写作和儒雅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技术与文化、专业与教养中脱节。
最后,王余光教授还为各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们推荐了值得精读品味的经典读物。在王教授看来,《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是中小学生进行功能性阅读的最好读物,能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审美和写作能力。王教授还亲切提示,以前没有好好阅读的青年学子再补读也不迟。而对于需要注重文化性和思想性拓展阅读的大学生来说,真实再现了三千年历史的《史记》、值得用一生阅读的《论语》,以及会令人温顺敦厚的《诗经》都是王教授推荐的经典读物。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从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读物中汲取养分愈发重要而又难能可贵。广大学子应如王余光教授所言,“将阅读经典落地于实践”。
文|张子茜
图|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