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举办了第三十场“70周年校庆·2021名家讲坛暨知名学者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宗教学系的王庆节教授,讲座的主题为“论海德格尔、康德与‘先验想象力’批判的两个起点”。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卢盈华青年研究员司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李章印教授、浙江省社科院政治学所的李旭教授与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致欢迎辞。
王庆节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卢盈华、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
由康德开启的先验想象力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关于康德想象力概念的解释,也一直被认为是康德哲学最模糊和晦涩的地带之一。对于这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以及对于整个康德哲学,海德格尔给予了一个独特、自洽的解说,他的视角是一种“超越论的/先验的—现象学的”(transcendental-phenomenological)视角。海氏的康德解释在提出后便遭到许多反对。究竟怎样的解释是正宗的康德解释?新康德主义、海德格尔还是别的?这是康德学术史上的一宗公案。
王庆节教授的基本结论是,海德格解释与传统的康德学者的正统解释的基本分歧,主要在于两个起点上:1)康德的先验想象力概念究竟是个人类学或心理学的概念,还是说是个超越论的/先验的概念?2)想象力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或对人的生存论分析中,究竟起是中介作用,还是占据一个作为“共根”(common root)的“中央”地位?就先验想象力的第一个方面而言,传统的观点将重点放在“想象力”概念上,而海德格尔则放在“先验(能力)”上。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主流看法将想象力视作感性与知性的“中介”,海德格尔则将其视作作为二者的共同根基的“中央”。
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是从对康德的想象力定义的分析出发的。康德在《实用人类学》(往后简写为“人类学”)和《纯粹理性批判》(往后简写为“纯批”)中给出了两个表面上没有区别的定义:想象力是这样一种直观能力,即当客体不在场时我们亦能直观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却认为,在不同语境中,这同一个定义表达了根本上不同的含义。对于“人类学”中的想象力定义,海氏分析出了三对概念分殊。首先,是想象力一般与生产性的想象力之间的张力。康德的想象力定义将想象力视作一种具有“双重形成”特征的能力,它既是自发性的,又是接受性的。海氏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想象力既非局限于眼前事物的,又不可为所欲为(omnipotent)。第二,是生产性的想象力与再生性的想象力之分。前者有优先性,是源初的,后者则是衍生的。第三,是源生性的展现与创生性的直观之别。前者是想象力的创造,是人的创造,与神的从无到有的创生不同。
对表面上含义清楚的这个定义,海氏指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背景问题。海氏认为,“人类学”主要是讲灵魂问题,把想象力与其他认知机能、灵魂能力等放在一起,是局限在经验层面的。而“纯批”则把想象力放在先验演绎与先验图式两部分中间,这是“纯批”最核心的部分。“人类学”中的想象力属于经验科学范围,不纯粹的;“纯批”则本于“超越论的条件或境域”,将想象力视作纯粹的、先天的。想象力之“在先”又有存在与时间两方面的意涵。有鉴于此,我们须从“纯批”入手看待“人类学”,而非相反。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想象力的地位的,即之于知性和感性而言,想象力究竟是处在过渡性的“中间”还是根基性的“中央”;这又可表达为“三元说”与“二分说”两种阐释方式。康德本人对想象力的定位是不自相一致的,这引发了长期争论,延续至今。有的学者认为,“纯批”第一版持三元论(纯粹直观、纯粹思维、想象力),第二版则持二分法。但实则第二版中也有很多康德保留三元说的文本证据。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有两种选择:1、取消先验想象力,令其附属于知性或者感性。2、将想象力视作处在知性与感性当中的中介。当代学者如Pippin、Nikulin等皆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是诉诸数学。海德格尔则提供了在两种选择之外的方案。他的立场是一种“共根”说,即认为人类知识的两个茎干(知性与感性),都从同一个根基中生长出来,这一“共根”(common root)即想象力。想象力是知识之深深扎根的隐秘源泉,其超越论的力量并非“捆绑”的力量,而是源始统一的(originally unifying)力量。
山东大学李章印、浙江省社科院李旭
最后,王庆节教授就康德解释的诸多分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分判究竟谁是“别子”谁是“正宗”并不特别重要。王阳明和朱熹关于《大学》的解释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其实,他们的解释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也都是有意义的解释。同样,我们做研究,不是要判教,说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而是要看到,作为经典的康德在不同的解释那里展现出来的不同面向。康德学界中许多针对海德格尔的反驳,其实并未认真对待对海氏的康德解释。海氏并非胡说八道,他的解释出自他对康德十分细致的阅读与分析,是有深厚的文本根据的。
王庆节教授的讲座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与谈专家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卢盈华提出两个问题:1)果抹掉先验想象力的直观方面的特征,而只归属于知性,那么感性和知性如何关联起来?2)相对胡塞尔的解读,海氏的康德解释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李章印认为王教授对“中间”和“中央”的区分很好;他的问题是:从作为“共根”的想象力那里既然能“长出”其他两种能力,那么“长出来”是什么意思?海氏是不是给出了一种一元说,即认为最终的源头就只是想象力?李旭认为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是很有启发性的,但也有过渡阐释之嫌。另外,他提到刘勰《文心雕龙》中与想象力相似的“神思”概念,不知是否能提供一个好的比较视野。王庆节教授一一回答了与谈专家学者与旁听学生的提问。在热烈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完满结束。
图文 | 云天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