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哈全安:中东五千年的解读视角

发布时间:2022-07-27浏览次数:322

2022720日下午19:0021:30,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哈全安教授受邀做客我校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做了题为“中东五千年的解读视角”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历史学系李海峰教授主持。受疫情影响,本次讲座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全国高校的300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哈全安教授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这一历史学经典命题出发,开宗明义的指出中东独特的地缘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乃至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哈全安教授介绍了中东地区高低不平的自然地貌,包括三处高原、两座山脉,以及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冲积平原形成的地势低平的大河流域。在高原与山脉地区形成了广泛的游牧经济,这种游牧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是一种流动的生活方式。在地势低平的大河流域形成了以定居生活为主的农耕经济。中东地区地貌的多样性决定了中东地区经济活动的二元性,进而决定了中东地区生活方式的二元性。从区位来看,中东地区地处三洲五海之地,是亚非欧三大洲的十字路口,这种开放的地理区位带来的是中东地区人种构成以及文化的复杂与多样性。

随后,哈全安教授以“千年中东”为主题,从长时段的视角来考察中东地区的历史。哈教授认为,在这一长时段视角下,中东地区政治形态的主旋律是帝国传统的延续。从最早的阿卡德王国起始,经历了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直至奥斯曼帝国解体,这一传承过程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人种以及语系的更替,二是宗教信仰的变更,逐渐从多神崇拜转化为一神崇拜。

紧接着,相较于长时段的视角,哈全安教授以“百年中东”为主题,以短时段的视角来考察中东历史。哈教授用“三化”来概括这一视角下中东地区的政治形态的走向,即去奥斯曼化、去殖民主义化、去威权化。百年中东政治变革的起点是随着奥斯曼帝国解体带来的帝国时代的终结。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终结,开始涌现一批在西方势力保护下的新兴国家。直至二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的诸多新兴国家逐渐摆脱被殖民状态,相继以主权国家的崭新风貌登上了历史舞台。哈老师进一步阐释了主权国家建立的重要历史意义,它是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坐标,主权国家是保障人权和实现民主的前提,也是民族与国家的纽带。哈教授指出,从主权国家的建立到民主国家的建立是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的缓冲区即威权政治的膨胀,因而去威权化即民主化的过程。随后,哈教授以伊朗、土耳其以及埃及三国为例,简单介绍了中东地区的威权时代以及去威权化进程。

最后,哈全安教授指出“部落与文明交往”的视角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中东区域历史研究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部落”视角着眼,中东地区部落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对应史前时代的原生形态部落,二是对应文明时代的次生形态部落。不同的部落形态带来了不同的身份认同,这种不同的认同是国家与部落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时间维度来看,部落挑战国家局限于国家秩序弱化的时代;从空间维度上来看,部落挑战国家大多局限于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由此可以看出,部落时空范围的特点即在空间维度上的边缘性,在时间维度上的间歇性。从“文明交往”的这一宏观视角着眼,中东地区的文明交往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与两种类型的主体。从交往的方式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暴力交往与非暴力交往。从交往的主体进行区分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同质交往与异质交往,所谓同质交往即处于相同历史发展水平双方的交往,异质交往则与之相反。第二种为同态交往与异态交往,同态交往即同种文明类型之间的交往,如农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交往。这些不同类型的交往不仅对中东地区政治形态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反作用于另一方,推动其政治形态的变革。

讲座最后,哈全安教授与参与讲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就中东区域本土“少数宗教”群体如埃及的科普特基督徒、库尔特人中的雅兹迪教徒等在中东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对中东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为何会在伊斯兰教派统治下逐渐式微,以及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中东地区对中西交通还可以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于中东地区的政治、宗教等问题有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考。讲座在大家的热烈互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