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2时,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政治学系承办的2021年第19期“70周年校庆·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法商北楼325会议室举行。讲座由南京大家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蓝江老师主讲,主题为“什么是生命政治?——生命政治与政治哲学的异同”。政治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冠军老师主持本次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邓刚老师、上海财经大学吴琼老师担任点评人。
蓝老师从《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的强化人引入“政治哲学的裂缝”。传统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在展开其论证时,实则预设了每个人特定的身份事实,由此人们可能在“无知之幕”下达成公平而正义的契约。蓝老师指出,这种论证忽略了一种他命名为“身份之空”(void of identity)的对象,即这种身份不能还原为社会中既定的身份集合而呈现为一个空集,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强化人与过去曾经违法的同性恋等等。由于“身份之空”不能在认识论上被把握,自然也就无法进入“无知之幕”下的契约商谈与订立之中。简单地以既定社会框架对其吸纳则无法在政治社会中穷尽所有的身份,总是存在着新产生或是无法转化的身份。这就将“身份之空”的问题导向了政治哲学之外的另一个领域——生命政治学。
蓝老师进一步展开谈论了“政治哲学与生命政治”这一话题。德里达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voyous”的著作,voyous可以翻译为“无赖”或 “流氓”,但蓝老师认为译作“流浪者”更为妥帖,而流浪者就是身份之空的最佳形象。流浪者的共同特征即是,没有一个家园、城市、市民社会、国家可以直接用来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他们就是身份上的空,一个没有办法归类的集合,他们的命运就是在不同的家园、城市、社会、国家之间的道路上流浪。相反,在政治哲学那里,所有商谈伦理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是,参与协商的个体需要具备一个比较确定的政治身份。在公共政治领域,需要将一定的身份承认为具有权利的主体,并允许这个主体平等地参加政治协商,达成共识。然而,在这种逻辑的推演下,古典自由主义中的黑人、女人、印第安人就因一种颅相学分析而不被承认为政治主体。今天则出现了相反的发展趋势,即猫、狗、兔子等也被声称应当拥有政治权利。于是,蓝老师辨析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思考方式:在常规状态下,政治哲学的思考只需要考察bios,它赋予了生命体以身份、权利,让生命体可以进入政治场域之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协商,可以就共同的政治议题达成约定;然而,在新冠疫情等特殊状态下,对zoē的考察会优先于bios的考察,首先思考的不是具有政治权利的bios或身份,而是一切生命的可能,包括那些没有被认知为bios的生命,这样一来,政治哲学的思考就让位于生命政治的思考,生命政治也意味着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生物性生命zoē之上。
这就关涉到了“例外状态与生命政治”的问题。蓝老师提出,在例外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最典型的赤裸生命。在正常的政治哲学讨论中,各种身份都会根据自己的政治性权利来进行协商,而公平的正义,就是在这些不同的具有bios的身份之间进行各种善的分配。而在例外状态下,所有的区分让位于一个更为根本的区分,即阿甘本所说的至高权力和赤裸生命的区分——为了保障整体的安全,任何的特定身份和权利在这里都被悬置了,甚至某些基本权利被临时限制,而这种对权利的限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例外状态下的生命已经被赤裸生命化,他们的bios在一定程度上被褫夺。蓝老师由此延伸到霍布斯《利维坦》封面上的城池中的两个医生,认为医生在其隐喻意义上,正是要在例外状态爆发时对国家进行“治疗”,采取一种类医学的强制性手段祛除令共同体致弱的因素。
蓝老师最后总结道,例外状态下的生命政治学,恰恰是为了保障常规状态下的政治哲学不会因为战争和疫情等特定事件的冲击,沦落到无序性的自然状态。于是,在这个前提下,例外状态下的生命政治学是常规政治秩序和自然状态之间的一道灰色之槛,在一定程度上,它悬置了普遍的法律和身份,将至高权力作用于赤裸生命。
针对蓝江老师所谈的主题,邓刚老师认为,传统政治哲学涉及的一个问题是,要从所有的存在者中进行区分与筛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人被纳入政治领域,甚至物质也被纳入政治领域,包括碳政治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蓝江老师谈论的“身份之空”有着更强的后人类主义潜力可供发掘。吴琼老师则就蓝江老师所谈“例外状态常规化”的问题进行了点评。
来自政治学系、哲学系、中文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多名学生进行了提问,蓝老师一一做出详细回应。
最后,吴冠军老师回顾整场讲座指出,蓝老师在讲座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扎根于现实的问题意识,并将着眼点落于一个我们不远的未来、我们都可见的未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可以将之称作“奇点时代”。这个时代必然会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绝非自明而是带着一个问号。换言之,当已有的知识话语不足以解决我们可能面临的这个变局时,如蓝老师一般的学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让我们看到如何去回应这个充满着无穷可能性的未来。希望大家能够从这场讲座中受到启发,将真实的、鲜活的生命感受注入学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游牧式”的研究。
供稿|政治学系 文字|虞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