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牟发松谈“唐长孺先生早年在沪行躅及其家学师承、治学次第”

发布时间:2021-05-17浏览次数:961

2021510日下午15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牟发松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人文学术沙龙,做了题为“唐长孺先生早年在沪行躅及其家学师承、治学次第”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场,也是历史学系中古史系列讲座第九讲。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刘啸老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虞万里特聘教授点评,历史学系章义和教授、黄纯艳教授、李磊教授等教师和同学旁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牟发松教授指出,人文社科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学术大家,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包括特定区域的文化积累,特定的家学和师承,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者自身的人品、禀赋和抉择。唐长孺先生就是代表之一。讲座以唐先生19241942年在沪学习、工作的经历为中心,通过家学、师承两方面总结了唐先生的早期学术生涯,并概括了唐长孺先生的治学次第及特色。

家学渊源方面,其一,唐先先幼承庭训,受到父亲南社成员、书画鉴赏大家唐耕馀的影响,工于诗词并对书画及收藏皆有素养。其二,得自藏书大家、从舅刘承幹的教导和奖掖。唐先生少年时即为刘承幹赏识,并获赠多部书籍。以后唐先生潜心治史,以辽金元史为主攻方向,承幹老人又多次赠书,包括珍贵的《清史稿》和《戊寅丛编》。承幹老人的赠书不仅对唐先生的研究极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先生治学的巨大激励。

师承方面,其一来自国学大师、乡前辈金松岑。金松岑由诗词而知唐先生,并劝勉其改治历史。1939年,金松岑因病推荐唐先生代其授课光华大学,并向当时的历史系主任吕思勉推荐唐先生,自此开始了先生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研究和教学生涯。其二,是与史学大师吕思勉的师生之谊。唐先生在沪上中学时,就听过吕思勉的讲演并旁听过他上的课,后又深受吕著《白话本国史》影响。正是由于吕先生的学识和《白话本国史》,将年轻的唐先生吸引到史学研究的道路上来。1940年,在金松岑推荐后,又得吕思勉鼎力荐举,唐先生受聘为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此后唐先生得以随时请益于吕先生。在因时局离职后,唐先生与吕思勉之间书信不断,师生切磋之谊直至吕先生临终。

牟发松教授认为,正是由于家学与师承的关系,唐长孺先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学特色。唐先生幼承庭训,博览群籍,在文史、书画、戏曲诸方面均受到良好训练,大学时主修法律,精通英文,并有多部译著出版。唐先生大学毕业后,专意治史,主攻辽金元方向,主要贡献集中史料的校勘和史实考证上,至今仍为学界称道。先生转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后,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面的多部论著,被公认为是本领域接续陈寅恪先生的“新标杆”。20世纪60年代,唐先生主持北朝四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主持吐鲁番文书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在古籍校勘、出土文献整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先生治学,兼有吕思勉从大中见小和陈寅恪从小中见大两方面的特点。同时,唐先生受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重视法律制度,长于谋篇布局,并能融汇古今中西,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

讲座结束后,虞万里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内容,认为这不仅是极佳的学林掌故类文章,而且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讲座最后,现场同学就唐先生对学术商榷和学术方法等发面进行提问,牟教授予以积极的回复。最后在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讲座顺利结束。


供稿: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