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3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刘涛:传播修辞学:传播研究的修辞学范式

发布时间:2022-06-16浏览次数:527

69日下午两点半,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线上进行。在本次讲座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涛教授阐释了他对于“传播修辞学”系列问题的思考。传播修辞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创新性的将传播问题置于修辞学的知识脉络进行考察,进而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二百余位听众在线参与。

刘涛教授开讲 来源:讲座截图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问题:首先,传播与修辞的关系是什么?是修辞传播学抑或传播修辞学?其次,修辞视角如何解放了传播研究的想象力?再次,传播修辞学的问题域是什么?又如何展开具体研究?最后,如何理解传播修辞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

刘涛教授认为,“修辞传播”这一概念具有三重内涵:其一,作为传播类型的修辞传播,指涉的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传播活动。其二,作为传播技能的修辞传播,强调的是传者在传播实践中所拥有的技能和智慧。其三,作为传播手段的修辞传播,意在将修辞与传播作为沟通工具,以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按照克雷格的观点,传播学的种子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在那些古老或晚近出现的学科土壤中不断孕育经由,漫长的历史沉淀,于20世纪“开花结果”,获得了“传播学”的学科身份。传播学的“身体”里,流淌着其他学科的血液,也携带着其他学科与生俱来的知识基因。修辞学作为传播研究的七大学术传统之一而存在。

刘涛教授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提到,传播学直到“二战”之后才发展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而修辞学则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学说。彼时的公共演讲、法庭抗辩、道德教育等公共实践,孕育了传统修辞学的兴起。修辞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携带着明确的“传播”欲望和“传播”基因。

在如何理解修辞传播学上,刘涛教授认为,传播修辞学是将修辞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探讨传播学可能拓展出的问题域及知识生产空间。所谓的“修辞视角”贯穿于以下两个维度:其一,聚焦既定的传播问题,将其置于修辞学的知识结构中,给出一种来自修辞学的诠释体系;其二,以修辞学作为认识工具或方法,重新发现那些被遮蔽的传播问题,或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传播观念,从而在修辞意义上重构传播学的知识结构。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涛教授探讨了“修辞视角与传播研究的想象力”。他认为,当修辞学作为一种学科视角进入传播研究之时,其意义便超越了纯粹的“实践取向”,而是致力于发现传播研究的新问题,勾勒新谱系,进而重构传播研究的问题域,最终形成有别于传统经验主义范式的新范式——修辞学范式。

在“修辞”视角之中,“传播”亦被赋予更为多元的内涵。例如,经典修辞学从修辞实践的视角来认识传播实践和过程;批判修辞学将修辞批评引入媒介研究范畴,以揭示权力话语运作的修辞原理;戏剧主义理论沿着新修辞学视角理解媒介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其深层的修辞动机。

在修辞理论与传播研究的知识生产方面,刘涛教授介绍了多条藉由修辞理论进行知识生产的路径。例如,通过视觉修辞理论去进行图像议题的研究范式创新;通过数字修辞理论探讨数字时代的叙事学与后结构主义等。

在讲座第三部分,刘涛教授探讨了传播修辞学的问题域及研究路径。修辞学虽与语言学密切,然远超脱“语言艺术”之维,更强调“言语行为”(speech act)和“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在此意义上,传播研究为修辞学研究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在讲座第四部分,刘涛教授介绍了传播修辞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具体而言,基于修辞认识论,传播修辞学旨在探讨传播理论研究的修辞知识观,即在修辞视角下发现新的传播问题,并以此重构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基于修辞方法论,传播修辞学强调从修辞结构、意义规则、象征实践等微观的修辞视角切入,提供一种理解意义的方法体系基于修辞实践论,传播修辞学聚焦于现实议题,强调借助一定的修辞策略和途径,在修辞维度上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并创设一种终极意义上的社会对话体系

在讲座结束后,陈虹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评议,她认为刘涛教授的思考极富启示性,虽聚焦于形而上的学理思辨,然充满现实关怀,有力指导着当下的传播研究与实践活动。各位听众围绕“传播修辞学”提出系列问题,与刘涛教授进行了深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