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18:3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百场学术讲座活动如期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为线上活动,邀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包大为老师对卢梭哲学被误解的原因进行剖析,关切现实,重返文本,重新审视卢梭哲学与五四新文化问题将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
包大为老师结合历史背景重返文本,以“破旧与立新、激进与保守之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同路人”三大部分,为我们梳理卢梭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讨论与发展。
中国革命经历过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等革命的失败,不得不破旧立新,“今之真知卢梭输入其真理于方醒之中国”,将救国思想转向法国的实践经验,企图借助卢梭思想引领中国革命。卢梭哲学指向“契约论”,个人为了公众利益的发展需要放弃一些自身的利益,指向民主的君主国体。经世致用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认可启蒙主义的思想发展,认为《明夷待访录》和社会契约论有同频之处,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因此,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卢梭的学理形象不免是中国化的启蒙哲人。
激进与保守的观点都涌上了卢梭的思想,探讨卢梭哲学中是否存在“为我所用” 的理论要素。激进共和主义对卢梭哲学中汲取“公意”和社会契约中的合理因素,“公意”是当时中国人民一盘散沙的症结所在,面临的强权所构成的非法的“权利”统治,指出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利才有义务服从。高一涵指出只有人民主权才能决定国家权力的产生或灭亡。卢梭哲学蕴含着对习俗的讨论,成为妇女解放的论据,成为宗教批判的论据。《爱弥儿》更是被看作教育革命的论据。
保守主义则批判了卢梭的自然权利概念,反对“天赋人权论”,认为“民生而自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法律的实施性及个人的非理性间的矛盾是无法用自由打破。但保守主义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与卢梭哲学相对立的,卢梭指出社会自由的价值是因时因人而异。
卢梭政治哲学作为“医国”之术的疗效是存疑的。卢梭批判的是从“共和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专制制度,半殖民半封建的且人口众多的中国不是卢梭主义的民主制度的土壤,总之旧中国并非卢梭的批判对象。追问权利最为彻底的历史基础,卢梭并没有触及;历史变革与人民之间并不应该存在作为中介的知识阶层。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但是,卢梭政治哲学并没有在新的革命道路中被抹除,而是以中国化与革命化的方式继续发挥着影响。
讲座的讨论环节,包大为老师与同学们分别就“李大钊等中国学人对卢梭和马克思思想的融合”、“卢梭政治思想中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国家消亡思想与浪漫主义的设想和价值追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孙亮教授最后进行总结。他认为包大为教授此次报告以一种唯物史观的视角回望了卢梭的百年历程,分析了国人从主体式的走近卢梭,到客观社会情势的转变“走出卢梭”,转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改变了中国。讲座在庞杂的文献中以如此清晰的逻辑呈现了卢梭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