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下午,第68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校庆学术报告在格致楼(物理楼)301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刚教授应邀作“北宋学校教育的振兴与王荆公的学记文”主题报告。讲座由我院教师张宜喆博士主持,我院邵明珍教授、成玮副教授、李清宇副教授、赵晓华老师、周屹老师、易兰老师、中文系刘成国教授、历史系杨光老师、以及多位研究生、本科生同学参与了这次讲座的交流研讨。
张宜喆老师首先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庆学术报告的历史传统与活动宗旨。每年10-11月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活动月,学校会举办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促进交流,繁荣学术。同时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元的视角与养分。进而引入今天讲座的主题:学校教育与学记文写作。张老师强调学记文不仅记录兴学、建学的过程,还表达古人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保留了诸多珍贵的教育思想,传达了写作者的政治文化理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
讲座伊始,朱刚老师首先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指出政治改革是学校教育的进展动力,并阐述了北宋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王安石的熙宁兴学,蔡京的崇宁兴学。进而梳理了唐宋时期“庙”与“学”互相纠缠的历史:唐代的“庙”依“学”而兴建,宋代的“学”随“庙”而复立。庆历以降的中国官立学校并未因此改变其“庙学”的性质,但却使撰写记文之人更多关注“学”,而不是“庙”,也就是“学记”的真正勃兴。
接下来,朱刚老师详细剖析了王安石《繁昌县学记》《慈溪县学记》《虔州学记》《太平州新学记》四篇学记中展现的政教统一思想,独居慧眼地指出苏轼晚年所作《南安军学记》正是针对王安石的学校理念而展开。王安石试图依据经典,恢复起三代学校养才的制度,由此建设政教合一、上行下效的一种社会文化,苏轼则试图通过考订,摧毁王安石的经典依据,声明学校的首要功能在于发表异议、引领舆论,对于学校教育的这两种相反意见,其实也恰好代表两种不同的士大夫文化模式。朱刚老师富有启发意义的精彩讲座引起与会师生的交流讨论。
最后,张宜喆老师总结到,苏轼的《南安军学记》不受历代文章选本的重视,但这并不影响其思想价值,这也说明文章学的研究其实要突破较为单一的文学思维向度,而从更广阔的思想、文化视角进行考察,对相关文本进行广泛的勾连,这无疑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