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下的国家形象: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的新视野” 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2-05-14浏览次数:144

4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主办的“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下的国家形象: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的新视野”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会议旨在深入了解外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生产机制及其中国形象描述的策略。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数位研究者参加。会议由“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史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孟钟捷教授主持。


不断革新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范式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平台。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里,了解与评判外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内的中国形象,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发言权的重要渠道。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孟钟捷表示,要从理论与方法层面革新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范式。面对当下的历史教科书研究热潮,研究者对某些问题要有更冷静的思考,应关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职责与边界是什么”“我们能通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发现什么”“如何突破现有研究路径”等重要问题。他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知识生产机制的特殊成果,反映了编写国的教育理念、学科认知、认同策略及其中国观和对中关系的基本定位。研究者须不断结合历时性与共识性的视角,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进而发现各国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不同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杨彪提出,国际历史教科书研究应该从“术”提升到“道”。历史教科书的国际比较研究日趋重要,但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如何教学”的技术层面,而应上升到“为何生产这种历史知识”的理论层面。我们要注意历史学本身的认识问题,把握历史教育与历史学及其同教科书之间的复杂关联,并具备现实国际政治关怀。他在发言中还着重介绍了日本的中学教科书审定体制。他表示,二战后日本的审定制度规定,民间编写的教科书需遵循文部科学省为各学科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并经过文部省组织的审议会程序。日本的教科书审定体制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但审定偏重技术层面,较少关注内容,这正是近年来日本历史教科书屡次引发国际争议的制度根源。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张利娟认为,外国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国很大程度上是该国的“他者镜像”。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所代表的并非真实的中国,而是英国人想象中的文化他者。通过查阅一百多本英国历史教科书,她总结了其中的中国古今形象:“神秘的国度”“衰败的帝国”“红色的中国”“觉醒的巨龙”。她以鸦片战争叙事为例,提出英国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实际上是英国人想象中的“文化他者”,经过了教科书编者的个人喜好、现实需求、价值判断、选择过滤而成。

扬州大学历史学院唐剑明博士发现,当今日本的海洋观影响着该国历史教科书对东海海域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叙事。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对海洋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将海洋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他对比了日本东京书籍、帝国书院和育鹏社、自由社出版的教材中对古代东海国际格局的描述,运用内认知与外认知的概念解析其中的差异,认为当今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看法会影响对其历史的考量,并进一步反映在教科书对东海海域国际格局的历史叙事当中。

探讨外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内的中国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月琴探讨了菲律宾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外国历史教科书总体上“厚今薄古”,但对中国历史的书写却常常“厚古薄今”。菲律宾作为亚洲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其教育制度深受美国影响,自2013年以来实行K-12学制(1年幼儿园、6年小学、4年初中、2年高中),教科书使用审定制度,历史课程从属于社会科目。她发现,在菲律宾教科书上,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和“幅员辽阔的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形象较为丰满,但“历经磨难不断抗争的近代中国”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代中国”却内容不多。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徐继玲通过解析新加坡的历史教科书,发现该国忽视世界通史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政治取向存在相关性。2012年至今,新加坡确立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21世纪学生素养与学习结果框架”,其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七项历史学科能力素养,最终培育具备辩证思维、广阔视野、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国家公民。正因如此,新加坡教材的整体结构厚今薄古、立足现实,关注新加坡与世界联系的同时侧重东南亚地区视角;教科书内容侧重史学能力素养的培育。其历史教育观置于国际化背景,注重现实意义、重视史学能力素养的培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锐博士表示,意大利中学历史教科书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对当代中国的描述十分有限。19世纪中叶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兴起后,其历史教学偏重本国历史,旨在培养年轻人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二战后意大利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日趋成熟且具有贯通性,教学重心转变为更为宏观的欧洲历史,旨在为欧陆内部和平服务。在不同政党利益的驱使下,教科书成为民族构建的工具和不同价值观的体现。即便当局多次试图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改革,但在“教学自由”的理念框架下改革之路道阻且长。

会上,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蒋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谷继坤分别介绍了西亚和俄国历史教科书的基本情况。此次研讨会对于了解与评判外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内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塑造对外形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会议简讯

http://www.cssn.cn/zx/bwyc/202205/t20220509_54072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