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13:00,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2场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臧克和教授以“定义‘汉字’的逻辑前提——汉字体系上属于什么样的文字”为主题,通过汉字使用的实际情况,讨论汉字的性质。本场讲座由董莲池教授主持,360余位师生在线参与。
首先,臧克和教授引出讲座的核心问题,即汉字的性质。这是汉字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古今中外讨论很多。整合各家观点,主要分为两大类。两类观点各有侧重,体现了在一定条件下对汉字基本属性的认识。条件变化,规则也随之改变,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臧克和教授对此提出定义汉字应该遵循的两个准则,一是汉字的结构体制,二是汉字和语言的功能关系。进而提出汉字主体是由类符,借用类符作为音符,按一定方式合成结构,体现汉语语素的书写符号体系。明确了定义汉字性质的原则之后,臧克和教授评述了中外学者对汉字性质的认知观点,既包括侧重文字与语言关系的一类,也涵盖关注字符结构的一类,充分肯定了汉字理论发展对汉字学的推动,同时也注意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紧接着针对文字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汉字性质的研究展望。在历史分层的汉字属性研究方面,简单平面地分析字形结构不能妥善解决文字发展问题,应注意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结构类型变化。同时,统揽汉字发展,提出“过渡性形体”的概念,强调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待各历史阶段贮存的形体各异的汉字,建立起字形发展的脉络,准确标注汉字属性,揭示客观规律。
讲座最后,董莲池教授结合中外学界研究现状点评了讲座内容,尤其是认定文字性质时两个准则的提出,为解决汉字性质争议问题提供了路径。董莲池教授对比了汉字的源流与西方字母的发展,明确了汉字的表意属性与汉语的紧密关系,是中华文化的特质。讲座内容也激起了听众的兴趣,纷纷提问。臧克和教授与提问者就语言文字学问题展开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