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学部(院系所):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队伍建设,提升青年学术队伍的创新能力、引领能力和竞争实力,涵育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未来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学术中坚,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学校决定开展第二期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规模
本期建设拟资助创新团队10支左右,力争用一段时间培育,逐渐形成一批结构稳定、富于创新、特色鲜明的实质性合作团队,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领军人物,推出若干标志性成果,提出若干有分量的咨政建议,建设若干前沿研究领域,产生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效益。
二、申报条件
1.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应为本校在编在岗教师。
2.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应不少于6人。团队成员应至少跨不同学科、院系,团队各成员间在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学术经历、知识背景等方面有交汇点,具有实质性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3.创新团队实行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团队负责人应具有正高职称、博士学位和国际学术视野,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出生日期在1976年1月1日后),具有优秀的学术素养、较丰富的科研经验、敏锐的学术眼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已经获得校内各类智库基地资助者或者与已有重点基地、智库研究方向重复的内容不能参与本次申报。
4.创新团队成员应学风优良,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学术积累,年龄不超过 40周岁(出生日期在1981年1月1后),应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人员应占二分之一及以上。创新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不得再参与其他团队的申报。
5.创新团队有别于单一项目研究课题组,创新团队应围绕一个主攻方向,规划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设计若干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设计上应与主攻方向保持紧密性、一体性,避免研究课题和预期成果过于分散;应注意避免与已有研究机构主攻方向重复。创新团队一般以主要研究领域或方向冠名。
6.创新团队类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法创新、国际合作。
(1)基础研究类的应立足学术主流,聚焦学术前沿,深耕基础理论研究,引领学术发展,培育和产出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2)应用研究类的应紧扣国家和上海重大急需,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接决策需求,多渠道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提升咨政服务能力;
(3)方法创新类的应推动学科交叉和方法创新,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着力提升科研综合能力;能否推动和引领我校其他学科发展和创新。
(4)国际合作类应跟踪海外最新学术进展,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参与国际高端对话,实现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刊文有新突破,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申报程序
1.团队申报。团队负责人填写《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申报表》(见附件)。
2.单位推荐。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部(院系)提出申请,所在学部(院系)推优申报,一般每个院系推荐不多于1个,超过1个的应排序上报。
3.材料提交。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并填写单位意见后,由所在院系科研秘书于2021年3月19日下午4:30前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申报表》(A3双面中缝装订)一式 5份提交至文科院(中北校区办公楼中楼1107,闵行校区行政楼1215),电子版提交至邮箱ffhuang@admin.ecnu.edu.cn。
3.资格审核。文科院对申报团队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符合申报资格的进入评审程序。
4. 组织评审。文科院组织专家,就团队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团队基础与实力、团队选题价值、建设规划可行性、实质性合作成效预测等进行综合评估,并确定资助名单。
5.结果公示。学校将评审结果公示一周,如无异议,正式发文公布。
四、团队管理
1.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 3 年,每年资助经费不超过 10万元,之后将根据团队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上年度经费使用状况和本年度预算等综合考虑确定资助金额。考评不合格者,下一年度拨付金额减半,待考评合格后视情况补足;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者,停止资助并取消创新团队称号。考核结果将计入团队建设诚信档案,考核优秀,将作为后期持续资助的重要依据。
2.实行合同制管理。学校与创新团队签订合同,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合同对创新团队的建设计划执行、目标实现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终期评估,并予以相应的奖惩。团队负责人应按要求积极配合检查和评估管理工作。
3.实行分类目标管理。学校依据团队类型实施分类指导和目标管理,在考核周期和考核指标上可适当灵活。创新团队如在 3 年建设周期内形成一到两个突出亮点,如产出重大团队合作成果、承接重大项目、在本学术领域公认高水平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咨政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等,可相应减少其他方面的任务要求。承担特别重大研究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成果的创新团队将给予延长资助 1-2 年。
4.强化团队行为和建设考核。加强团队建设过程管理,提倡创新团队开展经常性的集体学习交流、举行月度学术沙龙或双周研讨等活动。在绩效考核上,强调团队合作紧密度、团队互动活动、合作成果产出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并适度提高考核比重,以推动团队形成比较稳定的集体工作机制,实现实质性合作,真正形成紧密型创新团队。
5.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团队在建设周期内至少应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并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6.发挥引领和凝聚青年学者的作用。认真配合文科院工作,积极参与筹划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论坛”和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术方法训练营等利于青年学者发展的活动,适时主办面向全校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7.流动和退出机制。创新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吸纳新成员或者允许成员退出,但每年变动人员的数量不得超过团队总人数的 20%。学校可根据实际建设实绩裁撤、合并或新增创新团队。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如遇难以形成实质性合作或无法完成建设目标的,可申请退出建设计划并收回结余经费。
8.经费开支范围。主要用于创新团队科研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严格按照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文科院联系人:黄菲菲 吴文钰
联系电话: 54345118 54836258
邮箱:ffhuang@admin.ecnu.edu.cn
附件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申请表.doc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