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科幻乌托邦研究”结项沙龙在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1-02-03浏览次数:857

20201212日,国家社科项目“科幻乌托邦研究”结项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1612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张德兴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王云教授、支运波教授、苏州大学刘芊玥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陈辰,以及课题组成员陈丹参加结项沙龙。

项目主持人中文系王峰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的申请情况和执行情况,目前项目基本完成,与申报时的计划基本相符,略有微调。项目成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科幻文学是新的乌托邦精神。主要解决科幻文学如何继承社会经济乌托邦,成为一种新的乌托邦形式,并且解决科幻乌托邦与政治经济乌托邦的关系,指出未来时间性在两种乌托邦中的关键地位。科幻小说是一种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叙事形式,在叙事中所展现的未来世界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乌托邦能量。它表现在几个方面:一、科幻乌托邦是对现在凡俗生活的想象性超越,在科幻叙事中直接呈现着我们想象未来的欲望;二、在科幻文本的想象性跨界中留有现实生活的残片,在文本与残片之间是一种隐喻性的关系,而隐喻关系不是建立在现实与文本的一一对应上,而是建立在整个乌托邦文本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技巧上;三、科幻叙事在乌托邦呈现与现实的乌托邦欲望之间起到对应物的作用,科幻叙事裹挟着巨大的乌托邦能量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不同于政治乌托邦的异托邦。

第二部分讨论科幻乌托邦的辩证表现。科幻辩证法形式不是一种现实关系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想象辩证法,它以文本而不是以现实为基础,(想象性的)现实其实是文本展现出来的一种功能。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科幻开始出现世界水平的作品,以刘慈欣《三体》为代表,借助《三体》,我们将探究科幻乌托邦文本是怎样运用愿望构建起庞大的宇宙世界,地球与三体以及其他星系的关系就像一种“黑暗森林”般的宇宙社会,这是愿望与文本的交汇所形成的特殊聚合场域。

第三部分讨论科幻乌托邦的时空形式。科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指向未来的文类,无疑,它首先表现出一种时间性,这一时间性与现在时间形成并置对立关系,而在时间的表征之上,一个未来世界的展开依赖于空间形式上的描绘与建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我们都能从作品中找到乌托邦的踪迹,并进行特殊的时间和空间测绘,而这些时空测绘,形成独具一格的形式辩证法。乌托邦的时空认知逻辑是一种基于现实逻辑之上的变形逻辑,它可能是附属性的,也可能是彻底冲突的,可以说,不同的科幻作品都会造就一部特殊的乌托邦。

第四部分讨论乌托邦叙事的新伦理维度。科幻乌托邦是一种叙事乌托邦,在文本之中,蕴涵各种乌托邦能量,这些能量虽然是虚构的,从内容上看,指向未来维度,但它毕竟源于实际的想象,这一想象最终会反冲向现在时间,并形成特殊的现实性叙事伦理,影响实际生活,并于实际伦理结合为一身,形成既真实又有虚构性的伦理观念。我们不要把科幻乌托邦的伦理观念误认为虚妄之物,现实本身就充满虚构,观念之物从来不只是跟在现实后面,它引导现实,因而,科幻叙事所形成的伦理观念是对现实观念和现实体验的有效引导方式,它使未来之维在现在这一时间维度上显现出来,并影响我们实际的伦理行动。比如,仿生人是一个经典科幻主题,它并不是现实情况,但在叙事中,对我们的现实伦理产生了影响,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多种人类并存的未来。

与会专家对科幻乌托邦主题很有兴趣,认为这一研究拓展了现有乌托邦的理论边界。张德兴教授建议加强中国人对科幻接受心理方面的阐述,王云教授建议可以将科幻电影与唐传奇相对照,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学说也可以借用,支运波教授建议可以对乌托邦诗学的内涵进行适当扩展,协调好题目与框架之间的关联。与会专家的建议提出得非常到位,这些建议都吸收在项目成果的修改当中。

 

供稿|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