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下午,历史学系周健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漕务变革之研究(19BZS098)”在人文楼1306室进行课题第一次沙龙。出席本次沙龙的有本校历史学系的瞿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宋宏、谢敏,以及来自校外的孙青(复旦大学)、沈洁(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裘陈江(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婧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教授及本校研究生共十余人。
周健介绍了近年的课题进展,即利用盛宣怀档案等材料,讨论19世纪后半期的漕粮市场化问题。如果用最简单的概念来描述19世纪中期以降漕务的变革趋势,那无疑是“市场化”。但所谓“市场化”的问题,仍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落实于具体的时空。周健近年阅读盛宣怀档案中的来往函札,发现轮船招商局的重要采办地是安徽合肥的三河镇,那是皖中巢湖边的一个粮食贸易重镇,米价低廉。同光年间,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漕粮均以折征兼筹采运的方式完成。所谓折征兼筹采运,是指江广三省的粮道将漕折银汇给招商局,由后者遣员在三河采购,各省每年两万至八万石不等,经巢湖、长江水运至上海,再由招商局的轮船海运天津。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两湖的漕运完全不在本省办理,却以最低廉的成本、最符合市场的逻辑,实现本色米石运京。同样的,额漕较重的江浙州县也较少在本地征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省漕粮大多在无锡采买,再运沪海运。清季江苏的漕粮征价甚至以无锡米价为基准,形成历年调整的弹性定价机制。
周健报告后,瞿骏、沈洁等教授做了评论。瞿骏以课题中“贡赋逻辑”的表达为例,指出仍需进一步打磨提炼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沈洁以周健提到的盛宣怀档案中的书信为例,提醒要关注19世纪后半期经济变迁对于通信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题负责人周健将吸收在场学者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发表中期成果,以期按时完成有质量的课题成果。
供稿|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