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七世纪前中国金铜佛像的考古学研究”第三次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20-03-05浏览次数:500

2019年,何志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七世纪前中国金铜佛像考古学研究”学术沙龙于11月和12月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何志国教授和朱浒副教授联合举办了 “2019丝路美术与金铜佛像学术研讨会”,会议于11月9至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一侧宝龙宾馆五楼会议室举行,邀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印度尼赫鲁大学等25家单位37学者发言交流,到会师生100余人。在会上,何志国教授作了《南朝金铜佛像特征及来源初探》发言,他围绕南朝金铜佛像特征和来源,指出南朝金铜佛像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小磨光肉髻和螺发肉髻,主尊左手与愿印弯曲二指;(2)早期多重项光,晚期莲瓣项光和背光的缠枝莲花荷;(3)满瓶莲荷座。通过大量图像展示分析,何志国教授认为,南朝金铜佛像图像可能来源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巴尔胡特和桑奇大塔,汉晋佛像中的摇钱树佛像、魂瓶佛像、金戒指佛像,以及十六国金铜佛像、炳灵寺169号西秦石窟,并与北魏金铜佛像有交流。

何志国教授11月9日在大会发言

第二次学术沙龙于12月24日下午1:30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美术学院334室进行。何志国教授发言题目是“浅谈早期金铜佛像研究方法——以考古类型学“桥联法”为例”,他在演讲中指出,“桥联法”是考古学分析和判断出土文物年代的方法,它是掌握文物年代判断是一项重要技能,对美术学中古代艺术品研究构建“时空”框架,也是一个基础的性的方法。接着,他通过三个案例,介绍了“桥连法”的具体运用。第一个案例是,运用纪年金铜佛和 “桥连法”,建立早期禅定坐佛的年代序列。第二个案例是,运用纪年金铜佛和考古类型学的“桥连法”,推断西安出土无纪年、王得造金铜佛像的具体年代为北魏中期(约太和早期),纠正过去对该像存在年代宽泛的错误判断。第三个案例是,运用确定年代+“桥联法”,建立印度最早佛像年代。印度佛像起源的具体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缺乏确切年代。何老师运用“桥联法”,建立了从印度桑奇大塔(前75年至约前20年) →秣菟罗早期( 1世纪早、中期)→巴基斯坦布特卡拉1号遗址第三期(1世纪中、晚期)佛教艺术的年代发展序列,对于秣菟罗佛像起源于1世纪早、中期的结论,提供了崭新的方法支撑。

何志国教授12月24日在学术沙龙发言

 随后,何志国教授的研究生李建南做了《十六国禅定金铜年代分期探讨》发言,王雪做了《南京博物院藏南朝金铜佛像年代考》发言。

发言结束后,与会同学展开了讨论,并就南朝金铜佛的特点及金铜佛辨伪提问,何老师作了回答。此次学术沙龙出席研究生、本科生、佛教美术爱好者20余人,于下午四点结束。

 

文|李雪茜   编辑|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