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网络政治时代美国政府对涉华议题的舆论引导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14浏览次数:426

124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政治时代美国政府对涉华议题的舆论引导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沙龙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301教室举行。政治学系的张振华老师、叶淑兰老师,课题组成员杨一帆老师,传播学院的甘莅豪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沙龙由项目负责人易妍老师主持。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网络政治时代美国政府对涉华议题的舆论引导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沙龙举行

易妍老师首先和与会师生分享了她研究该课题的初心。在易妍老师之前的研究中,她主要关注中国的政治传播,一方面是中国的媒体以及国外的媒体如何去重构中国政府建构的议题,另一方面是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些议题,一直都聚焦在媒体、政府、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次的课题虽然对象变为美国政府,但主要的研究还是聚焦在美国政府是如何建构、美国的媒体怎样重构关于中国的议题,以及美国的民意对此如何看待,这是她始终如一的的舆论关怀。

另外,易妍老师提出,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国界的信息的网络政治时代,是一个个人化的政治时代,信息可以从个人最先发出,这也足以去引爆舆论,从而产生影响。网络上的受众也特别容易被情感影响,会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回应,而网络为何会带来这样一种情感的渲染就值得探讨。易妍老师此次研究选择的切入口是美国政府在网络政治语境下如何引导对于中国的议题,从而在网络政治时代重新讨论政策制定者、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易妍老师从历史脉络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考量,并介绍了她的研究方法,包括话语分析法等文本分析方法。研究将覆盖从小布什到特朗普之间二十年的幅度,关注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具体议题上面的变化,聚焦于美国的精英政治和具体的行为。同时搜集关于中国的演讲和记者会上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选择《纽约时报》这一精英媒体,从小布什到特朗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与会老师对易妍老师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杨一帆老师认为,涉华议题的范围太大会容易失焦,且如果话语分析、内容分析聚焦于议题,但舆情表属于一般性,两者的对比会产生困难,因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两个或三个议题会更加合适。叶淑兰老师认为,历史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背景,写作重点应在于政府的引导及其机制,将其作为主线会更加明确,关于议题则可以在某一章里面单独做一个梳理,使得结构上更加清晰。张振华老师补充道,议题的选择上可以不仅限于本身具有高度争议性的议题,涉华议题中表现出西方媒体对华友好态度的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同一议题在不同总统当政时期的变化也值得探究。甘莅豪老师从研究方法层面给出建议,负面的议题可以采用批判性的话语分析,而对于正面议题则可以考虑积极性的话语分析。

最后,易妍老师针对各位老师的建议报告了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安排。


供稿|易妍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