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14:00,美术学院熊瑛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代织绣史”开题报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教授、胡光华教授、何志国教授、李万康副教授、张荣国博士等出席了会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代织绣史”开题报告会举行
明代织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社会风貌,其生产和贸易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工 艺体现了纺织科技的进步,使用情况包含着等级制度和世情风俗,纹彩装饰则折射出时代的审美好尚,是不可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
报告会伊始,熊瑛副教授首先对其选题背景及意义做了简单概括。然后她从明代织绣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既往研究重点、研究拓展空间、研究材料综述、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研究创新点以及预期成果八个方面进行陈述。期间,熊瑛副教授指出,尽管国内外与明代织绣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仍有较大的深入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第一,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明代宫廷织绣,忽略民间造作;第二,丝织物备受重视,棉、 麻、毛织物鲜少得到关注;第三,多数成果着力归纳明代织绣的艺术风格,对风格成因的追溯仍显不足。
熊瑛副教授以织绣中心南移为主线, 从经济、制度、风俗等多个角度分析明代织绣世俗化的必然趋势,总结织绣品种盛衰的地域因素,阐释艺术风格变迁的历史成因。其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一、制度与生产南移的关系;二、等级对装饰纹彩的影响;三、宫廷与民间的审美互渗;四、风格演变与历史地位;五、域内影响与海外传播。
课题选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梳理史料,以图像学方法分析装饰图案的文化含义,以比较研究法寻找织绣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间的关联。具体可概括为:一、实物与文献互补;二、划分时段和地域。
熊瑛副教授从事明代织绣的调查与研究多年,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与本课题有关的核心期刊论文6篇,在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相关论文3篇,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与会副教授对熊瑛副教授的开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张晶教授首先做了发言,她指出研究应该注意艺术历史大结构方面的严密,建议课题从织和绣两方面进行探索。
胡光华教授指出:史料是线性的,也应该注意明代丝织承接前代以及对清代的启发。此外,在研究资料上还可以进行拓展,比如国外贸易档案文件、贸易清单、航海日志以及外文资料等,并要尽可能采用国际视野与全球化视角进行研究。
何志国教授提出不少宝贵建议,首先,他认为研究问题应该充分细化。如,在探源方面,因为技术具有传承性,故考古材料可以开阔一些;对于材料取舍,须权衡轻重;资料梳理方面,注意以实物材料为基础,并考虑明代出土物的纪年问题;在源流考证方面,宋元间棉布的推广、织绣对清王朝纹样服饰等的影响变化都是很好研究点。
李万康副教授认为:可以考虑少数民族服饰方面的涉及来拓展论文的深度,另外在图像方面也可以考虑古籍面版和书籍的装潢,因为这些资料代表了丝织品精华。
下午5时,报告会在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中走向尾声。
文、图|张晓娜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