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发松教授谈“汉唐间教育的目标、功能及其内在矛盾试论”
牟发
牟发
汉武帝亲政(建元六年,前135年)前,先秦封建贵族时代,学校的教育以建立理想的社会人伦和政治国家为目标,选拔贵族子弟,包括个别平民中的优秀分子进入学校,对学者中优秀人才选拔、任命、颁发官禄,为贵族国家培养统治人才。西周末期官学衰落,文化知识“下逮”,学术下移,由贵族分化出来的士阶层兴起。孔子私人讲学,开学术平民化之端,其思想有打破等级流动开放的一面。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在承认和接受人们在事实上的差别同时,强调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个人发展的起点平等;以“学而优则仕” “学也,禄在其中矣”,则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层面对“血而优则仕”的打破。战国时代,士的上升空间扩大,养士之风兴起,游说之士活跃。这一时期,以黄老为主的稷下学派,兼容百家之学,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尚法家,教育民众喜耕乐战,推行以法律为内容、以官吏为教师、以信赏必罚为激励的社会教育,其教育目标、功能,高度一致。秦以后的帝制时代,政治结构最重要的是官僚制,教育、选举问题都与官僚制有关系。
汉代教育、选举体制最根本的改革,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构建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应的有建立官学,设五经博士及博士弟子员,将黄老刑名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定儒学于一尊;推行察举制,按照儒学知识及儒家伦理的“经明行修”推选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两汉士人群体替变,相应的士林风气发生变化。选举制度、教育制度将儒家伦理直接体现为选举标准,落实在教育上,通过利禄引导、转化,使游侠、商业手工业主及其子弟转向儒学,顺应利禄导向的通经入仕蔚为时尚。元、成以后,制度化的儒教国家成立,儒学教育发展迅速,儒学人士众多而察举人数有限,选举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东汉时期宦官外戚掌权下的政治腐败,使儒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竞争更为白热化。武帝以后,选举教育制度和时代价值观将士人逼到学(主要是儒学)而优则仕一条独路,机会成本升高。为了获得名声,士人在“经明行修”上下功夫,教育的选拔功能提高了“经明”考试的难度,学问因此日趋烦琐。士人要在“行修”即实践儒家伦理、名教方面出奇制胜,难免要出现虚伪和作弊。因应试引起苦节,苦节引起虚伪、做作、矫饰即变节,汉末名士尚浮华、相互吹捧以取名,“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士风为之转变。这种士风,导致选举无法找到真正的人才,所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曹操唯才是举,甚至曾兴起浮华案,就是针对上述弊端。但东汉末年,地方大姓势力已成,曹操仍然只能从大姓名士中选用人才,也仍然需要大姓名士推荐人才。九品中正制其初在于采择舆论,注重人才优劣,家世只是考量的因素之一,但因为门阀当权,大姓冠族独享高品,使其成为保证当朝显贵世袭特权的制度。东晋南朝中品第业已固定,高门子弟,“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多当官而不任事。在入仕居官特权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作为统治阶级主体的门阀士族,其作为知识群体主体的士族名精神贵族养尊处优、高雅风流的生活方式,却严重损害着官僚政治与行政的效率。他们逐渐在政治上丧失决策权,在军事上丧失指挥权。南朝门阀的衰落与寒人的兴起,亦因此故。
门阀制度趋于消灭是南北朝后期的共同历史倾向,科举制度开始萌芽。隋朝创立的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的科举制度,在唐初日益趋于完整。唐制取士分制科和常科,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武后掌权时代,诗赋开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录取标准,作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的进士科,地位日益重要,玄宗朝以后,宰相出身科举者占了绝大部分。宋时,科举更是发展为社会上读书人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科举指挥棒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中央国子监、弘文馆、州县学以儒经为主,作为教学和科举考试内容,培养和选拔大一统中央集权所需要的文官队伍。由于官学的教学内容始终墨守经学为主,适应进士科偏重诗赋修养的私学应运而生,玄宗以后,私学成为教育的主流,打破了魏晋家学以宗族子弟为主的特点。对于科举的弊端,时人议论亦多,尤其是进士因主试诗、赋而文风浮薄,无益于治政,而最受诟病。科举制度是为治国而选拔人才的,其公正、平等、择选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门第、血统、私人关系乃至违法作弊;科举成功者不仅改变了自身地位,也改变了门庭、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为统治阶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激发了社会创造性和社会活力,成为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尽管科举制存在着弊端,但任何一种教育、选举制度,都有选拔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淘汰功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工作机会,任何时代都是稀取的,因而有些弊端也是结构性的客观存在,甚至古今皆然。
牟发
提问环节,现场听众对报告内容展现了强烈的热情和兴趣,提出诸如古代士人数量与选官员额之间的矛盾、西周贵族与素质教育,以及私立与公立教育的矛盾等问题,牟教授运用实例,一一做了精彩解答,报告会得以圆满结束。
文|赵满 图|沈雷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