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下午2时,题为“地方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此次沙龙为李世众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地方视野中的认同困境与地域秩序”开题沙龙。出席沙龙的主要有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张洪彬、华东师大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的杨洋、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李林、华东师大马列主义学院的宋宏副教授和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的马华灵。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地方视野中的认同困境与地域秩序”开题沙龙举行
沙龙研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梳理国际学术界关于地方史研究的几个重要流派,大家简要分析了诸多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性作品,考量它们对地方史研究在认识上和方法论上的贡献,其中特别聚焦以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的学者为主构成的华南研究团队和日本以“地域社会论”为旗帜的研究群体,进行较为细致的讨论。
第二,盘点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实践及其成果。中国地方史研究有着较多积累的是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环太湖流域江南、浙江的瓯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贵州清水江流域,以及徽州和福建等地,大家讨论了这些地域研究成果的特长和局限。
第三,关于地方秩序,探讨地方秩序何以成为“问题”,背后有着怎样历史背景,历史中的人们又是如何回应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探索。大家回溯了自“唐宋变革”以来中国地方治理变迁的几个主要关节点,并与欧洲、日本的中世纪的地方秩序进行了比较。
第四,探讨了地方史研究的“整体史”概念,并获得了相当一致的共识。大家认为任何一个人的任何时间,都必然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有限空间。其成长和活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地域,人格、个性和情感都由地域塑造而成。地域的资源环境决定人的生计模式;人们为了在保护或夺取生存资源中获得优势地位结成种种群体,从而形成了地域社会的政治生态;为了使生存资源、政治资源的分配秩序合法化,形成了多元的伦理话语、道德说辞和历史传说,从而构成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态。地方史研究特别容易把特定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个整体,可以把研究做得立体,层次丰富。
第五,探讨了如何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问题。以往大量的宏观历史研究中,只有抽象的人,或笼统的、模糊的人群。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地域史研究乃是对于笼统的“中国史”的一种反动,是对更贴近民众生活实态的追寻,是真正的“人的历史”。
最后大家认为地方史研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是一个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不可忽缺的视点或方法,对宏观中国历史以及专题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对地方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予以长久的关注。
供稿|李世众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