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影像非洲史”开题报告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11浏览次数:336

2019129日下午,我校历史学系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少波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进行国家社科项目“影像非洲史”开题。本次沙龙主要由我校世界历史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系非洲研究所所长沐涛教授主持,并邀请我校世界历史研究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非洲历史研究会会长李安山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舒运国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张忠祥教授以及历史系李海峰教授、校博物馆胡盈老师等专家学者与会。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影像非洲史”开题报告会举行

沐涛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王少波研究员的个人情况和学术研究经历,随后,王少波研究员从学术缘起、研究现状、现有的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基于自身曾在非洲工作的经历和个人兴趣,王少波研究员从2008年开始搜集了一批同非洲有关的老照片;2010年在加拿大期间,借助国外丰富的学术资源,发现即使欧美国家存有大量同非洲国家的影像,但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因此,从2010年起,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非洲相关的影像。2013年开始整理收藏的照片,2014年开始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在前期工作结束之后,终于在2018年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影像非洲史”初稿,在沐涛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帮助下得到资助和后期出版的机会。

从摄影史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的学者更关切摄影在本土的发展沿革;对于摄影在非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关注,而在对非洲的探险和开发中,它们又留下了丰富的照片资料。中国国内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只有崇秀全《表征的图像当代非洲摄影文化研究》一书讲述当代的非洲摄影史,而非洲被殖民阶段的非洲影像尚无人关注。因此,在已有收藏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展示殖民统治下的非洲人民的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作为新生事物的摄影如何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发展出自己的摄影文化。

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1839年至1960年这一时期的非洲影像,在吸取沐涛教授和李安山教授的建议之后,整体上采用三编的形式。三编的目的既是为了讲述摄影史在非洲的发展,也是想要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料来讲述和展示殖民统治下的真实的非洲。

第一编摄影史专论主要讲述摄影在非洲的利用和发展,按照地区划分来反映非洲在这一时段不同地区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状况,以期能够更全面地展示这一时段内的非洲社会,也是对被殖民时期的非洲历史的一种直观展示。但是这一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若是按照地区划分来讲述不同地区的摄影发展的话,那么北非地区从地域上所囊括的范围远比今天所指的范围要大,而且,由于伊斯兰教信仰不能照相,所以影像资料很少,内容上会存在头重脚轻的情况。

第二编则是采取专题的形式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照片来讲述和展示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黑人的生活状况。摄影作为殖民统治的工具也记述了不少文化档案。但是这一编在内容上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利文斯顿比较难处理,他不仅是传教士,也是探险家;如果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到摄影与非洲探险和摄影与非洲传教这两个部分的话,那么内容上会存在重复。

第三编主要是讲述非洲移民群的摄影,这里面既包括了迁往他出的非洲移民,也包括了一些进入非洲的华人的摄影作品。这一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展示旁观者眼中的非洲,也是对这一时期非洲摄影对世界摄影的影响进行探讨。

王少波研究员介绍项目相关情况

在听完王少波研究员的陈述之后,舒运国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在非洲史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利用照片进行展示,但由于缺乏专业书籍,一些照片难以找到。王少波老师的选题非常有新意,运用摄影和非洲历史的结合,相信出版以后会对非洲史的教学有所帮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初稿来看,上下两部分结构划分存在头重脚轻的情况,在内容安排上,部分内容应从第一编当中移入第二编和第三编当中,这样较为妥当。

张忠祥教授认为王老师的选题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就初稿的标题,张教授认为还应该再斟酌一下;内容结构上,可以考虑把非洲女性放到第二编“摄影与非洲殖民统治”当中,另外,对于照片应该加以说明和解读。

沐涛教授认为当前的书名可以再探讨,章节结构没有大的问题,部分需要做些调整,各章之间目前不大均衡。

李安山教授认为1960年的非洲已经有不少国家先后取得独立。所以,应该增加这一时期有关非洲的影像,最好是选取非洲摄影师的拍摄作品。初稿中的照片应该加以筛选,结构上可增加附录来展示在摄影史上有贡献的非洲摄影师和摄影作品;另外要注意内容平衡,做到既是一本艺术美感的书,又是一本批评殖民统治,富有历史感的书。

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沙龙圆满结束。


供稿|沐涛     编审 |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