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外语学院罗峰副教授邀请,2020年10月28日晚18:00,浙江省社科院陈明珠研究员为外语学院师生进行了题为《亚里士多德<诗术>的悲剧定义》的学术讲座,这是我校2020年第21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陈老师主要从事中西古典诗学研究,特别专注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术》以及中国《诗经》经学和诗教研究,出版的《<诗术>译笺与通绎》(2020)一书是中国学界首个据阿拉伯传系从希腊语翻译并通盘疏解亚里士多德《诗术》的专著。
讲座开始,陈明珠研究员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文本的隐微特征,同时也指出来自阿拉伯传系的玛高琉斯译本为《诗术》译读带来的新启发,提出用“文本互涉”的方法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定义的解读,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来解读亚里士多德。值得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单独列出《诗术》并非驳斥柏拉图在《王制》中驱逐诗人的做法,而是将诗艺归于政治学下,让文艺依然为政治服务,为诗学提出辩护。
在讲座中,陈老师首先指出,亚里士多德在《诗术》中把悲剧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高尚、完整、有分量的行动的摹仿,以悦耳的言辞,其种类分别用于各个部件,做[动作]而不是通过叙述,通过悲怜和恐惧进行调节,达致使诸如此类情感恢复平衡的目的。”随后就定义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高尚”、“完整”、“有分量”、“摹仿”、“行动”、“悲怜”和“恐惧”入手,详细解释了这些字眼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体系中的深层含义。
陈老师指出,所谓的“文本互涉”不仅存在于《诗术》这部作品中,还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学问体系。《诗术》中谈及的诸多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辞学》等作品中均可找到呼应。比如在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把“摹仿”分为复制性摹仿与制作性摹仿,而诗艺则属于后者,是对性情,情感和行动的摹仿。在古希腊文中,“性情”从“风俗,习惯”演变而来,转化成形容词含“道德的,伦理的”之义。这种词源关系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较为明确的解释。而在第二章中,“性情”与“道德”总是一起出现,所以对性情的摹仿也是对道德德性的摹仿。而道德德性要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总是与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所属位置以及要履行的职责相关。而在第二章探讨悲剧的摹仿对象时,被摹仿的对象则是德性高尚的对象,这也是悲剧与喜剧的区别所在。而“完整”和“行动”两个词也表示悲剧摹仿是带有完满意义的实现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只有带有完整的行动,与整全的践覆才能被称为“实现活动”。陈老师特别指出了《伦理学》和《诗术》的兼容,亚里士多德在《诗术》中对于悲剧行动即是一个高尚,完整行动的定义与《伦理学》中对于幸福的定义不谋而合,即幸福是合乎完善德性的实现活动。因此,悲剧就与城邦伦理政治有了联系。
讲座最后,陈老师还就讲座中涉及的悲剧中的德性与性情,亚里士多德写作《诗术》的意图、悲剧catharsis与怜悯和恐惧等情绪的关系与我院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供稿|罗峰、杨雅琪 摄影|刘雨婷